(3)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
張江醫藥產業園引入生物醫藥行業相關協會:協會包括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上海市傳統醫學工程協會、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藥協會等。這些行業協會在積極組織醫藥行業的培訓研討、技術咨詢、信息交流、調查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科研成果推介、會展等活動方面為園區企業提供智力支持。
組建上海張江生物醫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中心是由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的非盈利性機構,通過引進和推廣生物醫藥行業國際先進的職業培訓課程模式和管理模式,努力打造適合現代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教育培訓的服務平臺。目前已開展了多項國際標準的實訓教育、企業需求的個性化培訓、市場導向的職前培訓等。
組建張江人力資源、財務經理人、投融資俱樂部:張江人力資源俱樂部為園區內人力資源從業人士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分享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與體會;引導人力資源從業者實現卓越管理;財務經理人俱樂部旨在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專業服務機構之間溝通與聯系的橋梁,為園區財務管理工作者提供高效互動的交流平臺,促進張江園區內企業財務經理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投融資俱樂部為創業投資者與金融機構及同交流聯系的場所,為創業資本退出提供快速直接的信息與服務。定期舉辦擔保、產權、風險投資等交流活動,為項目融資提供信息溝通渠道。
張江園區著力打造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型園區,在招商策略方面著重引進國外實力強勁的研發中心、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型中小型企業;在公共服務方面,張江注重多樣化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搭建。孵化器、行業協會、醫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人力資源、財務經理人和投融資俱樂部等為醫藥企業從技術研發、資金支持到運營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系統化專業服務。
2.韓國大德科技園區
韓國大德科技園始建于19世紀70年代初期,位于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大田附近,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產、學、研綜合園區。目前園區形成了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支撐的產業格局。
大德科技園已經形成總體規模現代、科研設施先進、人才薈萃的專業化科研基地,同時又是科研與成果轉讓融為一體、科研與產業密切結合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基地。截止到2008年底,在大德開發特區注冊的公司數達到898家,而且具有尖端技術企業數達到63家,其中在1億韓元以下的是14家、在1億至5億韓元之間的是28家、在5億至10億韓元的是12家、在10億至50億之間的是9家。
大德科技園主要經驗:
(1)完善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引導產業發展
第一,大德科技園建立了規模龐大的風險基金支持企業發展。截止到2009年底,大德研發特區風險投資基金的規模達到800億韓元,計劃達到1000億韓元的規模。第二,積極引導企業上市。大德科技園到KOSDAQ市場上市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加。到2009年,上市企業數量接近30家。同時,政府還給予這些上市公司稅收優惠。第三,政府設立創業基金,對于遷入大德科技園的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予以扶持,并提供多種補貼。另外,政府還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對技術開發活動進行支持。
(2)產學研一體化的運行機制
大德科技園鼓勵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直接主持和參與國家及企業的重大科研項目,共享實驗平臺和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另外,當地政府建立了中小企業支援中心,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技術商業孵化器TBI、區域研究中心(RRC)、技術創新中心TIC,加速了研究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
(3)健全的科技成果轉換體系
第一,大德科技園將分屬各種專業的政府資助研究所、大學. 和工業的實驗室集合到一起,最便捷地實現了產學研協作。第二,園區內各種類型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咨詢公司匯集,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科技服務為需要,為高科技企業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項目融資、創新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產權管理及國際化經營等方面服務,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的脫節問題。
大德科技園區十分重視投融資服務體系的完善。風險基金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園區積極引導企業上市融資。政府通過設立創業基金、對上市公司予以稅收優惠等政策,進一步推動科技園區的發展。大德科技園注重完善園區的配套服務,引入各種類型的中介服務機構,以滿足園區企業的科技服務需求。
3.深圳蛇口工業區
深圳蛇口工業區成立于1979年,位于深圳特區西部、南頭半島的最南端,是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園區。最初定位于制造業生產基地,進行出口加工貿易。但隨著外資企業制造基地外遷,園區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威脅,因此園區積極探索轉型之路,提升園區配套服務體系,逐漸向產業新城轉變。
表2-5 深圳蛇口工業區發展歷程
發展階段 | 工業加工園區(1979-1995) | 產業新城(1995——至今) |
產業定位 | 低端制造業加工基地 | 高科技孵化基地與產業化基地 |
主導行業 | 航運、制造業、基礎設施等 | 地產、物流、風險投資、高科技產業、基建業 |
主要優勢 | 依托特殊政策 | 注重技術創新、完善配套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