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776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3億~4.5億,占總人口的1/3。我國將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的新階段。
根據未富先老、快速老齡化的基本國情,以及考慮我國傳統居住文化的特點,政府確立了基本養老方針,即: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同時確立了“9073”養老格局:90%的老人在社會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從政府提出的養老政策中可以看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將成為我國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這與我國老年人的養老居住意愿相符合。根據2006年我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資料,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養老。這是有其內在合理性的。老人在家里可以親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類熟悉的社區設施,可以繼續在原有的社會關系中交往和參加各類活動。這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給予其長期的精神支持,以提高養老生活的質量。而養老社區的建設正是實現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重要環節。
2 當前養老社區的發展狀況與問題分析
近兩三年來,老齡化的發展使養老社區開發建設掀起熱潮。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未來五年將新增各類養老床位342萬張①。最近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加強養老社區或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同時,一些社會力量如房地產開發企業,保險、投資公司,酒店管理及相關服務管理企業等都看到養老地產的商機,積極涉足養老社區的開發建設。市場上也有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如北京太陽城和上海親和源等等。
2.1 養老社區的主要形式
目前市場上已有的養老社區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一類是配建于普通居住區中的養老社區或養老住宅,一類是專門建設的綜合性養老社區,還有一類是結合旅游、養生地產開發建設的度假型養老社區。每個類型的養老社區均有其鮮明的特點。
2.1.1 普通居住區中配建的養老社區或養老住宅
這種配建式的養老社區是指在普通居住區中加入老年人居住組團、樓棟或套型,以及一些適老化的配套設施(圖1)。相比于僅有老人居住的社區而言,這種“混居”社區能夠讓老人接觸到其他年齡段的居住者,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同時老人還可以與自己的子女或親友鄰近居住在同一個社區中,便于相互照顧。

2.1.2 專門建設的綜合型養老社區
與第一種類型不同,綜合型養老社區中的居住者主要都是老人,通常建設在市郊環境較好的地方,用地規模從幾十畝到幾百畝,包含養老住宅、養老公寓、養老護理機構等多種適合老人的居住類型,可以為各類身體狀況(健康、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持續的生活照護。社區中會配有老年活動中心、康體中心、老年醫院、老年大學等公共服務設施(圖2)。

2.1.3 結合旅游、養生地產建設的度假型養老社區
度假型養老社區的最大特點是依托旅游、養生等特色資源開發建設,例如一些在海南、云南地區建設的老年社區。這類養老社區中通常可根據自身的資源特色而搭配相應的養生、康復、休閑業態,例如農業采摘、溫泉水療等等。老人可以在一年當中的某個季節或時段來此居住,也可以與家人共同前來度假,是一種具有時令性特征的居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