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為老齡產業健康有序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目前,國家政府決策者已經開始著手制定老齡產業相關政策和制度體系,完善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老齡人口福利和求助相關的老齡產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一些省、市已制定了推動老齡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和市場的力量,以市場機制為主要資源配置手段引導老齡產業的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為老齡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良好機遇。特別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以及各地政府在編制“十二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時,開始關注發展老齡產業的相關舉措,這對于推動未來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發展老齡產業效用顯著,有可能構成未來老齡產業發展來自各層次市場主體的行動推力。老齡產業發展的效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拉動內需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具體機制主要在于兩個上升過程的疊加效應。第一個上升是:未來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二個上升是:老齡消費市場規模和在全人口消費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這兩個過程使老齡市場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續攀升一,保證了老齡產業在拉動內需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持久、強大的動力。其二,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前我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高于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而老齡產業中隸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部分很高,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都具有極大的作用。其三,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并開發老年人力資本。我們的估計表明,預測期內老齡產業以每年至少創造過千萬的就業機會而可以在2028年勞動 力充裕時期緩解失業問題。在2028年以后勞動力短缺時期,老齡產業由自自一身的產業優勢而產生的對于勞動力資本的節約,對于緩解勞動力不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產生積極作用。同時,老齡產業本身也有助于老齡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國的老齡產業實踐表明,老齡產業在拉動適齡勞動人口就業的同時,會內部雇用大量老年人(如老年教育業),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國家的勞動力資源,進一步實現老年人的人生價值。
城鎮化浪潮下家庭結構、代際關系及養老觀念的變革將進一步從微觀上助推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當前是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期,由此而生的勞動力流動和遷移已經靜悄悄地變革著家庭的結構、居住模式、代際關系及養老觀念。這些微觀的變革表現為: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的比例變小,核心家庭的比重上升;老年人與子女分居、獨居比例增多,空巢老人家庭上升;子女從時間與空間上越來越難以對父母進行照料和支持,對政府、社區、社會機構、企業的介人越來越接受和期待;部分老年人經濟和社會上越來越獨立,希望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所有這些變化,實際上都在家庭和個人層面上對老齡產業的發展展示了機會和期待。
四、未來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綜合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特點、潛力和挑戰,我們認為現階段老齡產業的發犀迫妞舞籌一個完善有效的政策輔助體系。從制度設計和我國老齡產業實踐來看,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帶要政府從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局面切實考慮。人口老齡化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共同構成目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宏觀環境,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還與老齡事業緊密相關,因而尤其需要將老齡產業發展納人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去,合理確定老齡產業的發展目標。與此同時,可以立足于老年人的實際消費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老齡產業的中長期行業發展規劃,確定近期、中期和長期老齡產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確保老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進一步完善發展老齡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首先是積極出臺老齡產業扶持和優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這些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專項撥款、補貼、減免收費等等)、稅收政策(優惠與減免等)、信貸政策(貸款的規模、期限、利率方面的優惠)、價格政策。其次,設立老齡產業發展基金并通過接納社會捐贈等方式籌措老齡產業所需資金,主要用于老齡產業上游產業的技術、資金、隊伍等方面的扶持。再次,加強對老齡產業相關政策落實的評估和監督。老齡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優惠政策的落實,因此,強化政策落實環節的效益評估和監督檢查尤為重要。
第三,完善老齡產業的準人、規范和標準制度。建立老齡產業發展委員會或者協調委員會,專門協調、統籌和規范老齡產業的發展。嚴格老齡產業行業準人制度。老齡產業的服務對象是特定的老年群體,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屬于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資質。因此,對老齡產業的管理應實行嚴格的行政許可制度,強化資格認證,制定市場準則,規范市場運作。應當加強對老齡產業服務機構尤其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監管,實行規范嚴格的質量檢查或抽查制度,督促老齡產業服務機構制訂規章制度,規范服務行為。
第四,確保城鄉和區域一體的老齡產業政策。這其中,要通過相關政策鼓勵和扶植中西部老齡產業的發展,要在土地優惠、資金支持以及政策優惠等多方面鼓勵農村發展老齡產業,尤其鼓勵農村發展養老服務業,多建養老院和養老服務機構,消除老齡產業的城鄉差異。
第五,形成注重民間力量的老齡產業政策。即突破現有的政策框架和限制,修改不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民辦非企業機構管理法規,突破限制民營經濟進人養老服務領域的不合理的束縛,鼓勵社會力量或個人投資養老服務行業并依法注冊,使其享有與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同等的優惠政策。這其中,要遵循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形成合理的投資收益機制。在引入市
場競爭機制后,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實行優勝劣汰,促進養老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公辦與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功能互補。
第六,政策鼓勵和培育老年產業典范區。從全國范圍內找出老齡產業發展的優秀典型和不同發展模式或路徑,總結其發展老齡產業的成功經驗,并在全國范圍內宣傳和推廣,為推動我國老齡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示范;蛘,鼓勵各地政府大力發展老齡產業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為老齡產業發展搭建平臺,穩步推進全國老齡產業發展。
作者簡介:陸杰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學。王偉進,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社會學。薛偉玲,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研究方向:醫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