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順從的表象甚至可能破壞成功人士的判斷。克里斯蒂婭·弗里蘭德在她的《財閥》一書中說,當施特勞斯·卡恩涉嫌在他3000美元一晚的酒店套房性侵一名女傭的消息傳來,她正和一位硅谷老總共乘一車。這位老總承認“你會開始感覺整個世界都是圍著你和你的需要而轉的。你會失去洞察力”。
精品酒店
酒店的第三個時期為解決人情味的問題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伊安·施拉格和史蒂夫·拉貝爾先是合開了一家夜店,到1984年,他們開辦了第一家精品酒店——摩根酒店。它酷極了,極具個性。施拉格的理念是要讓餐館和酒吧里坐滿當地人,而不再充當冷冷清清的、靠其他部門補貼的高層人士隔離區。這種理念建議酒店在瞄準客戶群時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而不是他們的錢。“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施拉格說,而之前酒店行業“已經迷失了”。
世界第一家精品酒店摩根酒店
十年后,大型酒店集團喜達屋借鑒了這一理念,創建了W連鎖酒店。如今,大多數酒店集團都提供更多的多樣化選擇。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酒店的分類標準一直是根據客人預算的高低——或者同樣反映預算水平的星級標準。這種分類方法如今“就是胡扯”,IHG酒店集團老板理查德·所羅門斯說。
所羅門斯公司的一個酒店連鎖提供中式飲食,設有宴會包間,還提供夜宵面條。對于重金屬音樂的粉絲,硬石餐廳集團開設的酒店也許是上上之選。時尚人士不妨在珠寶商寶格麗的酒店小聚一下,它以“結構勻稱和色彩和諧”自詡。社交媒體愛好者可以選主打環保理念的和貼近都市生活的酒店。家具銷售商宜家公司也在考慮開設一個面向年輕人群體的酒店連鎖。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將來它會開設針對愛旅行的退休一族或夜店愛好者的子品牌。
客人到底要什么
這種對一致性的反擊意味著,設計師們可以更冒險一點。著名設計師亞當·蒂漢尼說:“再沒有什么‘像家一樣’的酒店了。把家忘了吧!”咨詢公司里奇國際的戴維·里奇承認,SOP正在放寬松。里奇國際曾經幫助酒店檢查規則手冊執行情況,如今卻提倡即興發揮。隨著中國和印度游客大批出國(這一波浪潮將遠遠超過1980到2000年期間的日本和俄羅斯游客大潮),酒店的工作程序必然會變得更加有彈性。與此同時,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令酒店不得不對客人的實時評價作出反應。
所有這些度身定制的細節和特色可以說只是宣傳噱頭。精品策略有時也會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虛情假意。酒店業的第三個時期也許會曇花一現,注定會比之前的產業化時代短得多。也許到頭來,精品酒店也會大量繁殖然后僵化,最后變成乏味的連鎖。
但我們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它們,以及酒店業的未來。
在產業化時期,酒店是僵化的獨裁體系,依照硬性規則實現復制,按照收入進行分級。如今它們可以說正在演變為志趣相投者的小社區,這些人在這里可以忽略彼此的國籍,可以有不合身份的言行——哪怕只有幾個晚上。或者他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做的那種人。與大多數社區不一樣的是,酒店社區是臨時性的,客人可以放下責任,一反常態。
也許未來的酒店提供的既不是乏味的統一標準,也不是賓至如歸的溫暖,而是越來越多的實驗性的小世界,讓你投入進去。
下次拿出護照、辦理入住的時候,你想成為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