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合體這兩年非常熱,特別是2011年以后,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不斷深化,很多開發商轉變了開發思路,把投資目標轉向了商業。商業分社區商業、購物中心、大賣場等多種形式,而城市綜合體又是商業建筑的最高形式,可以說很多開發商,不管原來是專業從事商業,還是從住宅轉行的,甚至從未搞過房地產的,都想做城市綜合體。就城市綜合體來說,首先它牽涉的資金非常大,回報周期長。作為我們設計公司,我們在設計的同時,自然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因為中國非常大,是否中國所有地區,或者說一個城市的所有區域,都適合開發城市綜合體這種形式。作為設計方,我們應該如何從理念和從城市的角度來做城市綜合體設計,結合我們平時的一些學習和思考,我在這里整理了一下,給大家做個匯報。
一、什么是城市綜合體
對城市綜合體,我們有一個定義——豪布斯卡(HOPSCA),它是一個英文縮寫,這些單詞的含義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Hotel, Office, Park, Shopping mall, Convention, Apartment。一般來說,城市綜合體是一種包含至少兩種以上功能的多功能復合型商業中心。那么,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而來的,為什么會出現城市綜合體這種建筑形式?大家肯定都認為這是一種現代的新形式,但實際上它是有一個歷史的發展軌跡的。城市綜合體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的世俗化中心,我們有很多中心,比如政治中心——例如天安門廣場,文化中心——例如大劇院,還有政務文化中心——例如政府大樓、圖書館、博物館之類的匯集在一起。而我們的城市綜合體本質上就是一個世俗化中心,我前面說了任何一個東西的形成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城市綜合體就是這個世俗化中心在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個延續。后面我會講一下它大致的歷史發展脈絡,我們要理解今天的城市綜合體,揭示它的本質,我覺得從歷史的角度去追溯它是很有必要的。
城市綜合體有很多的稱呼。有時候我看書看報紙,看到很多描述城市綜合體的文章,其中對于城市綜合體有代表性的稱號我整理了下,有“城中之城”、“城市細胞核”、“城市萬花筒”、“城市磁場”或者“城市磁極”,還有”城市永動機”等。這些無非是從全方位各個角度來總結了城市綜合體這種建筑形式的形態和意義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點。下面,我們基本上按照這幾個大綱來介紹。
二、城市綜合體的歷史脈絡
我們首先從歷史來追溯城市綜合體,它作為一個世俗化的中心,自古就有。從古代來說,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羅馬的公共浴場。今年春節我就看到羅馬的一個浴場平面介紹,其實古羅馬浴場并不是我們想象中泡澡堂的地方。它實際上包羅萬象,圖書館、演講、朗誦詩歌、交際、商業,甚至是發表政見,都圍繞著公共浴場來組織?礆v史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羅馬皇帝上臺之后都會把建設一個非常氣勢宏偉的浴場來作為他最主要的政績目標,因為只有把浴場建設好了,就能夠取悅于市民,取悅于公民,他的政權才能持久。而我們今天的領導喜歡搞大廣場,其實是如出一轍。從西方來說,它就是一個世俗化中心,它也同樣包含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復合功能。
在東方,作為世俗化中心,我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樓。中國人一直強調“民以食為天”,從《清明上河圖》(見圖1)可以看到,酒樓的功能是高度復合的。這是《清明上河圖》的一個局部(見圖2),這是一個酒樓,前面有一個門樓畫坊,前面是官府的重要通道,很多公告在這里發布。內部吃飯就不必說了,在里面欣賞古玩,甚至包含了一些會議——古代的會議就是所謂的堂會。還有演出,有的酒樓像麗春園,也是一個復合性的功能包含在里面。
圖1——清明上河圖
圖2——清明上河圖局部圖
從東西方來說,這種商業業態是一直存在的。西方的商業文化一直比較發達。而在中國,真正商業文化的發展是從宋代以后開始的。在宋代以前,歷朝歷代對商業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壓制,他們嚴格地把居民區和商業區分開。我記得有這樣一個規定,一定要在中午之后敲鼓表示商業開市,這時大家才能夠聚集到市坊來交易,在太陽下山之前再敲鼓,大家就必須要散開,就不能再交易了。這實際上嚴重壓制了中國商業的活動。到宋代以后,才解除了這個市坊令,使得中國的商業文化一下就非常發達,應運而生的就是以酒樓為代表的世俗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