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4 用地構成
根據案例總結,相關工業園規劃用地構成表如下:
4.2 小結——布局模式研究
4.2.1 布局模式
根據以上分析,規劃總結出工業園區普遍采用的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圖3):通常采用軸線式布局,居住區及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展示區、行政辦公區等)通常設置在園區主入口,并結合開敞空間營造豐富的主入口景觀。考慮到對居住區及公共服務設施影響的最小化,將污染企業設置在園區另一端,并綜合配套污水處理及其它環保設置。其它無污染企業可間插布局,作為二者的過渡地帶。倉儲區結合園區主要的對外交通干道布置。
圖3:用地布局模式示意
4.2.2 工業地塊形式
工業用地地塊劃分應結合工業門類以及企業大小規模的特點綜合考慮,根據首期引進企業規模的分析,各類型、各規模的企業地塊大小的標準建議如下:
將工業用地以基本單元進行劃分,根據基本單元的面積大小,確定道路間距,同時基本單元可自由組合成大地塊并可細分為小地塊,滿足不同產業對用地規模的不同要求。保證基本單元有兩個面向,2 公頃以下地塊保證有一個面向,中央用地以方形地塊為主,邊緣用地以矩形地塊為主,加大沿道路面的長度,便于設輔助出入口(圖4)。
4.2.3 交通模式
4.2.3.1 主干路網設置
工業園道路網以滿足工業生產為主要目標,根據地塊組合形式分析,一般采取方格形式。其中連接園區與對外交通干道、園區各組團之間的主干路可形成生產組團的環路結構,使中間的土地利用率更高。主路間距取值可依據組合變化6,按表6 中大企業布局考慮,一般應在750—1000 米;次干路與支路系統為主路系統補充,考慮小企業集中布局要求,間距取值按照200—300 米的寬度。總體呈網格狀道路格局,既有利于一些大企業對大地塊用地的需求,同時也能夠進行適當的分割來滿足不同企業的用地需求。
4.2.3.2 交通組織
東方工業園區的交通組織模式引入“交通安寧區”的概念,圍合生活區域的道路應予以明確,將貨運通道設置在生活區域之外,以不會干擾生活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交通安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