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政合一,整體統籌
早在90年代初云臺山雖然實施了“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但景區內的資源仍然隸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在后來的發展中,由于茱萸峰、子房湖、百家巖等景點分別隸屬于林業、水利、文化及七賢鎮等單位管理,出現了政令不暢、發展不均等問題,阻礙了云臺山的整體發展,不利于旅游產品質量的提升。2002年8月修武縣委、縣政府為進一步增強云臺山的競爭優勢,做出了將國家森林公園、子房湖、百家巖、青龍峽景區全部納入云臺山景區管理局統一管理的重大決策。2006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又將地處修武,且隸屬市水利局管理的云臺天池——峰林峽景區劃歸云臺山景區管理局管理,從而使云臺山的旅游實現了人才、資金、資源、建設、管理上的統一調配、合理利用,形成了強大的“云臺山”號航空母艦。體制改變后的云臺山由原來的八大景點,擴大整合成為現在的十一大景點,總面積達到240平方公里。
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云臺山終于完全實現了景政合一,為云臺山的發展掃清了管理多頭的難題,為景區的協調統一發展奠定了基礎。
2、政府支持,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修武縣政府為云臺山景區先后投資220萬元,邀請國家旅游局、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60多位專家,高起點的編制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深度開發規劃。先后投入近10億元,對景區道路進行了綠化、美化;按照“設計標準化、造型景觀化、設施賓館化、品位高雅化、服務星級化”的標準,修建了“星級廁所”;建設了高標準的地質博物館,修建了水上太極拳表演舞臺,全面提升了云臺山的文化內涵;僅用3個多月時間建成了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5000個車位的大型生態停車場,購置了260輛尾氣排放達到歐Ⅲ、歐Ⅳ標準的豪華觀光巴士,建立了便捷、高效的內部交通網絡;規劃投資1.5億元在景區全面實施了數字化景區建設工程,將數字、信息、網絡技術應用到云臺山的保護、管理和開發之中;建成了全永磁懸浮風光互補景區照明系統,實現了“零電費、零排放”;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無名火、無高溫、無熱流、無污染技術,建設了“綠色廚房”,可同時容納3000人就餐的云臺山餐飲服務中心。景區還大力推廣新型能源,在停車場、景區道路沿線實現了風能、太陽能照明,成為云臺山一道別樣的風景。通過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的實施,云臺山徹底解決了進去難、出去難、停車難、就餐難、如廁難等問題。
3.狠抓服務質量,創建規范化服務體系
為了全面提升云臺山的服務質量,云臺山經過不斷強化 “不讓一位游客在景區受委屈”、“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突出人性化”、“ 注重精細化”的服務理念,用心去經營,用情去服務,對全體職工進行了“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職業教育,增強了職工的文明意識。在統一著裝、佩戴工牌的基礎上,從職工的言行舉止等每一個細節入手,以最美好的形象面對游客,以最細致最貼心的行動服務游客。
為規范旅游服務流程,云臺山制定了包含服務基礎標準、服務質量標準、服務管理標準、職業資質標準、服務提供能力標準、服務安全衛生標準、服務環境保護標準、服務流程標準、崗位標準在內的《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標準化服務體系》,這是國內唯一的景區服務標準體系。該體系全面規范了景區員工的服務操作流程,同時也使景區旅游服務從簡單粗放逐步走向規范有序。在上級領導的高標準要求下,云臺山景區經過自身的努力,進一步規范服務體系,才使云臺山旅游一直保持了優質的服務,2001年以來,修武縣游客投訴率均低于0.05‰,2011年僅為0.002‰。
4.人性化管理,提升游客體驗質量
在規范化的基礎上,云臺山管理并不是機械化的,而是到處充滿了人情味,考慮到游客的多種需求。在各景點入口處設置了手機加油站和行李寄存處,為游客免費充電,在這游客等待的這段時間呢,可以稍作休息;同時為了保證游客在整個游覽過程全面禁煙,在游人集中地還為吸煙的游客修建了10個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吸煙點,滿足抽煙游客的需求;所有廁所里都24小時免費為游客準備有軟硬兩種手紙。此外,還針對殘疾人、老年人、有飲食忌諱的游客等一些特殊群體,設置無障礙通道、修建吸煙點,推出民俗特色飲食等。
通過規范化的服務保障了游客的滿意度,但更多的人性化服務又讓游客獲得了驚喜,提升了游客體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