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重要載體。園區道路網規劃是工業園區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它直接影響到園區規劃的質量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園區道路網規劃中要樹立全局觀念.路網的形式和布局應根據土地使用、貨物交通源和集散點的分布、交通流量方向,并結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鐵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統,因地制宜確定。要多做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對比優化,選定最優方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合理規劃道路路網布局
道路是園區交通的基本載體,路網規劃應適應園區發展的需要,并有利于主干路向機動化的方向發展,構建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路網體系。路網布局是指道路節點、線路的空間地理分布。路網布局的優化貫穿于規劃編制的全過程。對于任何一個區域的道路網絡系統,路網布局的優劣是決定路網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
按照道路在道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工廠的服務功能等,工業園區道路分為主干路、次千路、支路三級路網。主于路用于長距離快速交通,以交通功能為主,主要用于園區主干道;次干路用于機動車低速交通,起集散交通的作用,主要用于園區次干道,兼有服務功能,次干路與主干路結合組成園區道路網:支路用于慢速交通,為次干路與各裝置區之間道路的連接線,解決局部交通,以服務功能為主,同時起劃分地塊的作用。通過道路系統的有序連接,實現長短距離交通的分離,提高長距離交通的速度與效率.將慢速、短距離交通消化于不同等級的道路上,減輕主干道的交通壓力。
1.1區內交通
園區道路網布局時應有全局觀念,路網結構要力求均衡,發揮整體效益。道路系統規劃應根據主要交通流向確定主干路走向,之后確定次干路走向,形成干道網,最后確定支路走向。在干路規劃的同時應重視支路,避免出現主干路過寬。支路過少.橫向聯系不暢的情況。
各級道路間合理的比例關系應按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逐級遞增呈正金字塔結構。目前園區路網規劃中,存在主干道比例相對過大,支路比例不足.干道交通難以迅速分流,而造成交通梗塞的現象。支路過少,則聯系不暢,難以實現路網的整體功能。在做規劃方案時,主干路的走向及縱坡要考慮與次干路及支路的銜接,主干路及次干路應力求通暢,支路要做到“通而不暢”,減少斷頭路。限制車速,以保證行人安全。在園區路網改造中,增加支路網的密度往往比大拆大建、拓寬干道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可避免陷入修路、堵塞、再修路、再堵塞的怪圈。
園區路網的選線布置既要滿足行車的要求,又必須結合地形、地質、水文等條件,并考慮工廠的出入聯系要求。道路路網的規劃和設計應盡可能平而直,盡可能減少土石方工程量,并為行車、工業廠房布置、排水、路基穩定創造良好條件。園區位于河網地區時,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地形高差較大的園區,宜設置人、車分開的兩套道路系統.道路網的密度宜大于平原地區。園區位于低山丘陵地區時,主干路走向宜與等高線接近于平行布置,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線,并視地面自然坡度大小對道路橫斷面組合作出經濟、合理的安排。當主、次干路布置與地形有矛盾時。次干路及其他支路都應服從主干路線形平順的要求。一般來說,當地面自然坡度達到6%~10%時,可使主干路與地形等高線交成一個不大的角度,使與主干路交叉的其他道路不至于縱坡過大;當地面自然坡度達12%以上時,采用之字形線形布置,曲線半徑不宜小于(13~20)m,且緩和曲線不應小于(20~25)m。為避免行人在之字形支路上盤旋行走.常在垂直等高線的位置修建人行踏步。
根據用戶反饋的信息,主干路道路中央對向車行道之間不宜設置中央分隔帶,以方便車輛進入道路兩側出入口。如果設置了分隔帶,雖然綠化效果好.但車輛需要繞行才能進入道路兩側出人口。
在道路網規劃布置時,應盡可能避開不良地質區域.避免穿過地形破碎地段。這樣做雖然增加了彎路和長度,卻可節省大量土石方和建設資金,縮短建設周期,同時使道路縱坡平緩,有利于車輛行駛。確定道路標高時,應考慮水文、地質對道路的影響,特別是地下水對路基、路面的破壞作用。當園區路網建設全面展開時,有必要對園區道路網建設投資方案進行優化,細化規劃路網中各路段的投資順序,找出并修正路網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與路網建設水平、交通需求水平及環境、土地等資源供應水平和園區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管理措施或交通策略.最大限度地實現園區道路網的各種功能。目的是使有限的建設資金發揮出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促進交通系統與園區發展相協調。增加道路交通系統對園區未來的適應性。
1.2與外部交通的銜接
園區對外交通分為過境交通和出入境交通。過境交通的基本原則是“近園”而不“進園”。工業園區一般遠離城市.與過境交通的銜接尤其重要。通常園區的主干路與過境公路直接相聯。為保證安全。園區各方向應保證不少于兩個出入口,道路應采用較高標準,道路兩側不宜布置有大量的出入口,以保證交通暢通。
2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做好道路紅線的規劃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06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2 180.06億m2(18.27億畝),比上年末的12 206.73億m2(18.31億畝)凈減少30.68億mz(460.2萬畝)。這意味著,我國目前人均耕地只有926.67m2(1.39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 “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2 000億m2(18億畝)這條紅線。”這也就意味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耕地保有量不能突破12 000億m2(18億畝), “十一五”的后幾年我國只有180億m2(0.27億畝)耕地可以被占用。在園區道路系統規劃中,必須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加快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倒逼機制,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道路紅線規劃是工業園區總體規劃中道路系統規劃的繼續和具體化,主要解決園區各主、次干道走向和位置,以及道路功能性質的劃分等問題。確定道路的走向位置(包括道路中心線和兩側紅線)是道路紅線規劃的關鍵。選線是否合理,影響主要道路功能的發揮和道路兩側建筑的布置。道路選線盡可能達到線型平直,坡度緩和。同時,要因地制宜,在低山丘陵地區就不能強求平直,應綜合考慮工程量和投資因素。園區改造應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基礎,盡量減少房屋拆遷。
表1是近幾年規劃的化工園區的道路廣場面積率統計。
從表l可以看出。道路廣場面積率約為14%左右。道路廣場占地在工業園區總占地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為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要合理確定道路紅線寬度及橫斷面型式。道路規劃中要注意遠近結合,分期實施,近期具有可操作性,遠期能滿足交通需求。目前,道路規劃中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傾向是,有些企業從眼前利益出發,為了節約用地,只求滿足眼前需要,目前夠用就行.不考慮長遠發展,以犧牲道路使用功能為代價。壓低道路建設成本和技術標準,這樣做的后果是道路建成后不久交通即趨于飽和,兩側的圍墻和建筑物建成后,道路很難進行拓寬改造;另一種傾向是不顧客觀實際,盲目攀比,建設超標準的寬馬路、大廣場,園區建成后,道路上的車輛及行人寥寥無幾,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