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圖創建:為了更好的進行設備定位和空間表達,視圖是關鍵所在,舉例而言,如果我們需要在15萬平米的建筑中定位一個空調箱,如果我們是以整 個模型的視圖來輔助定位,那肯定是非常災難的事情,一方面,在這么大的尺度下顯示這么一個小的構件是非常糟糕的體驗;另一方面,因為大量構件的遮擋關系, 在執行自動Zoom操作的時候,很難有好的視角,所以這個時候三維的優勢被大大削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實現創建大量合理的視圖,使得不同的對象都能 有比較合理的視圖進行展現和表達,如下圖所示,針對不同系統、不同區域,預先在Revit中建立視圖,具體建立的視圖的區域和數量,要預先考慮運維的需 求。所以目前的傳統做法,先由建模人員建立好模型,直接導出后用于運維,這個是很不合理的,這種做法對于一個很小面積的建筑物是可行的,對于一個任何大體 量的建筑物,這種做法就只能是用于演示了,是沒有實際操作性的。
屬性優化:這個概念相對比較容易理解,我們需要為了運維的需要,添加一些運維可能需要用的屬性數據,雖然在運維平臺中需要對屬性數據進行二次加工和錄入,但基礎模型中的屬性數據也可以作為后續的數據來源之一。
系統分類:在模型建立階段,就需要考慮系統的劃分,否則后續模型一旦導出,再進行模型的分解和重組,難度就會成倍增加。為了后續更加高效,在基礎模型中需要對系統進行分類,通過Revit的共享參數、視圖進行標識和展現,這樣模型在輕量化轉換后,依然可以高效組織。
這個階段的成果就是得到一個符合運維需要的經過優化的BIM模型,這個模型經過轉換就可以得到一個輕量化的基礎BIM運維模型。
基礎BIM運維模型創建
基礎BIM運維模型的建立,如果對應到Navisworks的化,就是一個自動轉換的過程,將Revit模型通過插件,或者由 Navisworks直接打開,從而轉化為一個輕量化的Navisworks模型,我們稱這個過程為自動轉換,但這個過程是不可控的轉換過程,因為轉換的 過程對用戶而言是一個黑盒過程,是外部無法干預和調整的,使用自動轉換的平臺,好處是開發工作量少,穩定且經過驗證,但缺點是可控性小,需要前期對模型處 理的比較精細,比如共享參數、視圖的處理要完善合理,因為一旦轉換之后,再想增加圖元、參數,那就需要重新導出,過程繁瑣,無法實現局部或者增量轉換;此 外,尤其是有大量鏈接模型的Revit項目,因為對象ID可能發生重復,如果我們在運維平臺中已經經過二次處理,那么這種反復導出,可能導致數據錯亂。如 果采用可控轉換,可以避免以上的問題,但可控轉換的開發量比較大且復雜,但從未來的方向看,隨著運維平臺的成熟,可控轉換時一個必然的途徑。轉換后的基礎 模型元素如下圖所示:
幾何數據:從Revit中的數據轉換之后,我們更加關注的是體現在輕量化模型中的大量的幾何數據體,雖然乍一看起來似乎不合理,按照BIM的 理念,我們應該關注的“BIM構件對象”,但正如“關鍵要素”這一節中描述,運維的對象和BIM中的對象是不能一一對應的,需要進一步經過加工和組織,所 以幾何數據體反而為我們的后續組織加工提供了便利。
視點:Revit模型中的視圖會被轉化為視點,這個目前基本可以實現一一轉換,但這兒會有一個很大的缺憾,就是二維視圖是無法直接轉換的,如果要實現二維的查看,且和三維關聯,那么這兒需要一些再處理,比如通過DWF來橋接處理。
基礎屬性:目前從Revit到Navisworks,對象屬性基本可以完整轉換,但由于Navisworks的選擇樹種的模型組織可能會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對于屬性的組織和調整,需要結合轉換和手工編輯來進行。
模型結構:眾所周知,如果采用自動轉換,Revit到Navisworks后,Navisworks選擇樹的結構還是有些“慘不忍睹”,尤 其如噴淋、風口、樓梯這些對象,分類往往是不正確的,所以此處需要利用Navisworks的搜索功能,結合選擇集來重新組織模型結構,這也是上述提及要 規劃好模型的共享參數的原因所在,否則,模型結構樹的建立和優化是一件極度讓人崩潰的事情。
完成了基礎模型的構建之后,就可以進行運維BIM模型的建立了,這個過程就是運維平臺所應該具備的功能,是需要進行定制和開發的內容。
運維BIM模型創建
此處著重于表述符合運維需要的BIM模型的建立過程,至于運維過程中的數據映射、表單、流程、權限等等基礎業務框架不在這兒討論。運維 BIM模型創建的過程是一個模型和數據重組的過程,一個靈活的系統一定低耦合的系統,我們的傳統做法中,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維,用一套建模思路,一個模 型,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很難實現的,但目前的市場狀況還恰恰就是這樣,由設計單位或者施工單位建立了一個模型,然后移交給業主來用于運維,這里面, 先不討論設計或者施工是否懂運維的業務和流程,單就模型的組織和關注點而言,和運維需求之間的差距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此處就需要一個運維階段的模型處 理平臺,能對這些模型進行再組織,降低不同階段之間的耦合度,充分利用既有模型。
如上圖所以,運維BIM模型中,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看出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