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也不斷的擴大,高品質的醫療資源缺乏與城市醫療資源的相對集中產生了矛盾。繼而在國內一些大型城市及發達地區相繼建設了1000張甚至4000張床位的綜合醫院,本文以近期兩個新建超大型醫院設計著手,試圖以醫療體系模式,繼而歸納整理,作以探索及回顧。
首先明確超大型醫院的概念。何謂超大型醫院?按《綜合醫院建設標準》設定的建設規模限定為1000張床位,一般情況下不提倡建設1000床以上的綜合醫院,但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許多醫院根據市場需求或區域衛生規劃的利好條件下,在新院遷建及老院改擴建項目中,均突破標準所設定的規模限制,大幅度的增加了床位數,由此我們可以定義超過1000床以上的規模的即為超大型醫院。
超大型醫院的特點及帶來的一些問題。
1. 超大型醫院高度集中了地區性的醫療資源,使之更有效率,更專業,更有競爭力。細數國內幾所建成的超大型醫院,如深圳濱海醫院(2000床),無錫醫療中心(1500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4300床)等無一不是整合當地最優質的衛生資源,并處于其區域中心及城市重要樞紐,定位較高,形成區域內醫學中心及教育中心。
2. 對于低級醫療機構,或周邊同類醫療機構來說,超大型醫院無疑具有掠奪性,指導及合作關系。
3. 由于醫院本身所具有的環境特點,超大型醫院有一定的管理上的風險,超大型醫院一般實行區域內疑難復雜危重疾病治療,從而細分病種并細分臨床專科及亞專科,科室規模大且龐雜,對醫院管理者來說面臨著管理模式,組織架構及醫療模式的流程再造。
4. 一旦形成超大規模后,就診流線變長,交通人流復雜程度難以估計。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穩定的醫療體系模式確定對超大型醫院設計最初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對1000床以上的綜合醫院應該找到一種更好的體系。
【圖:濟寧第一人民醫院,CCDI方案】
當前超大型醫院建設存在著多種情況,如在一些大城市醫院用地條件受到限制,只能在院區內改擴建增加床位數,或醫院選擇在新城區或在醫院附近新征用地建設,醫院用地四周沿城市道路,限制條件較少,并多以矩形或規則用地為主,有利于醫療過程的空間序列。后者為現在常見的新建超大型醫院的主要方式之一,也為網格形醫院模式提供了較好的可實施條件,本文探討的1000床以上超大型醫院基本屬于此類范疇。
傳統的工字形和王字形的醫院均以門診在前、病房在后,醫技居其中的形式布置,其中醫技為十字中心,存在著穿科,物流,人流交叉或者交通瓶頸的現象,相對200-300張床位的小規模醫院來說,由于門診人數及醫護人員較少,科室分布相對簡單,這種布置方式基本可以滿足。還有一種環形模式,主要以環形走道來串聯門診醫技,在環形以外的區域可以作為內院或中心綠化,雖然解決了人行交叉的問題,但是對于超大型醫院來說面積較大,其環形走道會造成流線偏長,病人往返醫技,診室時間較多,并不適合超大型醫院的高效集約交通組織。
所以一旦醫院上了規模以后,尤其是1000床以上的超大型醫院來說,無論從科室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人流,物流的走向,都非常繁雜,對消防,節能及對醫院未來發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為合理而且科學邏輯地排列,并能夠滿足醫院功能內涵的體系與形態。那么網格形模式+醫療街串聯門診,醫技,病房模塊如何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一些特點:
特點1:以多通道形成疏導和限制兩種類型的路線,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單元集成在一個大型綜合體建筑中所帶來的流線混亂,保證了一級醫療工藝流程的明晰和二級醫療工藝流程的簡潔。
特點2:網格形集中式布局,能根據情況需要,分階段逐步擴展與建設,并節約用地,便于未來發展。
特點3:網格形醫院模式強調了功能和形體組合的邏輯關系,以醫院街的模式,將各功能模塊區域連通,形成便捷明確,便于醫療人員及管網布置的空間組織模式。
網格形醫院模式流線組織: 根據內部的功能分區,以及各部門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將不同性質的流線分別組織(急診,感染門診),而將關系密切的流線集中考慮(門診,醫技,住院等區域間的主交通流線)
多通道的運用其實早已在大型醫院設計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譬如我們常見的醫患分流,即使用了獨立的醫生通道,患患分流,潔污分流抑或二級醫療工藝流程中三區(污染區,準潔凈區,潔凈區),手術室,醫院消毒供應中心(CSSD),感染門診等分流,分區,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衛生部最新頒布的《醫院隔離技術規范》已在2009年12月1日實施,按醫院建筑區域劃分了低,中,高,極高四個區域。其中危險區域--包括行政管理區、教學區、圖書館、生活服務區等。中等危險區域--包括普通門診、普通病房等。高危險區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門診、病房)等。極高危險區域--包括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對醫院的疏導和限制提出了明確范圍,多通道的使用較好解決了醫院隔離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及隔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