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被小伙伴驅逐的新加坡,孤立無緣,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背水一戰。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躋身第一世界國家,其 國家經濟和發展將馬來西亞在內的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遠遠甩在其后。如今,“電子政府“、”智慧城市“已成為新加坡治國精髓,是其引以為傲的名片。
新加坡:孤島求生的智慧發展
所有去過新加坡的人都說,這座名為“城市花園”的國家,除了感受到清新的空氣,花園般的環境之余,最深刻的印象是城市內全面覆蓋的wifi和智能化服務。
從飛機降落機場那一刻起,手機就能接入免費高速的wifi,在這個網絡作為基本生存條件的信息時代,高速便捷的網絡服務只是一個開始。在新加 坡,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覆蓋了如此優質高速的免費無線網絡,wifi的存在就如商場冷氣和空氣一樣平常。不僅如此,方便快捷的叫車服務,交通指南已經相當完 善。
如此貼心智慧的服務,現在已經深入新加坡國家發展的各個層面:出行、醫療、教育、政務……讓信息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合縱連橫之下發揮了它最大的價值。
隨著新加坡“智慧城市2015”計劃提前完成,“智慧國家2025”的10年計劃即將開啟,據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中國區副司長劉本瑋透露,這份計劃是“智能城市2015”計劃的升級版。“這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藍圖,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個智慧國。”
那么問題來了,新加坡,這個曾經孤立無助的島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獨立島國成形:世界電子產品出口國
1965年,對于新加坡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那一年,新加坡含恨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宣布自治。剛獨立的時候,新加坡就像一座孤島,缺乏國家資源, 沒有自身工業,連生活必須的自來水,都只能向馬來西亞討要,而黑幫毒品猖獗,失業人口激增……這一切對于擁有16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獨立成為了一場噩 夢;對于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等人,想要帶領國家沖出重圍,同樣是場大戰。
獨立之初,李光耀和當局政府將重心放在制造業上。然而,隨著政企合資企業的失敗,加之1968年英國全面撤軍,使得新加坡經濟雪上加霜。
新加坡原本的英屬海上貿易站,18世紀中葉,英國在東南亞急尋一個能夠停泊船只的港口,來作為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的保障,并能 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英國在檳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之間建立了貿易站。因此,意識到制造業在國內的發展受阻,政府決定以自 身位置優勢,效仿英國管理方式,將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出口貿易,用各種減稅優惠的手段吸引外資來國投資。作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了如蜆殼石油 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在這些投資中,新加坡大力發展電子業、造船、煉油等制造業。短短十年,新加坡就已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盡管新加坡建國時形勢危急,但 1965年,李光耀就已對新加坡發展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他在廣播里稱,“英國人離開之后,這里會出現一個蓬勃興旺的工商業和通信中心,歷久不衰。”正 如參與新加坡“智慧島”建設的李林教授所說,新加坡能成為智慧國的典范,與政府的遠見密不可分。
“電子產業”國發展:奠定智慧國基礎
在經濟騰飛后,政府并未因此放松,他們將目光聚焦到本國基礎建設上。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在
1972年,國家制定了“公共工程五年計劃”,先后進行了交通、電訊、工業區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及居民區建設。這一時期的新加坡形成了以制造、金融、運輸、通訊業為支柱的多元經濟結構。
就在新加坡基本實現工業化之際,政府逐漸意識到自身的缺陷,長期勞動力的缺乏,具有競爭優勢的制造業空白。因此,新加坡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工業轉型,將發展重點放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上。
而80年代初的國際貿易環境惡化也證實了新加坡政府的遠見,新加坡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力開發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使工業部門朝著自動化、電腦化過渡。從那時起,信息通信技術開始成為政府保持新加坡競爭優勢的焦點,這也應證了李光耀在建國時的預言。
“信息化”國家雛形:智慧島的建立
隨著80年代新加坡戰略的轉型,新加坡開啟了信息化時代,也找到了自身發展優勢,并就此一發不可收拾。從1980年代至今,新加坡政府在信息化 方面先后提出了“國家電腦化計劃”、“國家IT計劃”、“智慧國2015”等項目計劃,使得信息通信技術這個新加坡政府作為競爭優勢的焦點不斷放大,也使 其從工業國一步步轉型為智慧島國。
設備技術的普及是政府信息化的第一步。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國家電腦化計劃”,該計劃在新加坡的政府、企業、商業、工廠推廣采用電腦 化的應用。在此期間,政府通過“國家計算機化”計劃,“國家IT計劃”兩個五年計劃來加速政府信息化進程。在1980年到1985年間,政府成立了國家計 算機化委員會和國家電腦局,旨在政府機構內部普及計算機和推進辦公自動化。當技術得到普及之后,所要做的就是相互溝通,數據的共享,因此,在第二個五年, 政府建成了23個政府主要部門的計算機網絡,以實現數據共享,并在政府和企業之間開展電子數據交換(EDI),其中貿易網、法律網和醫療網最為突出。
經過近10年的“國家電腦計劃”,新加坡社會內幾乎所有機構已實現電腦化。當1991年,政府在過去十年的基礎上實施準備科技發展計劃時發現, 政府,企業,社會的運行都依靠電腦,于是時任新加坡交通及資訊科技部林瑞生政務部長提出了問題,“一棟建筑物電腦化,叫做智慧型建筑物;一座工廠電腦化, 叫做智慧型工廠;但是會不會有一天,新加坡會有許多各自獨立的智慧型個體,每一個電腦系統都不兼容?”于是,政府制定了信息化第二個十年戰略,“國家科技 計劃”。該計劃預計,從1991年到2000年,新加坡在行政和技術層面上,解決城市信息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的問題,將信息共享從政府擴展到全社會,消除 “信息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