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單位: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Steven Holl Architects(場地/建筑方案/室內設計)、
CCDI 中建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建筑/結構/機電設計)
設計時間:2006-2009
建成時間:2009年11月
項目地址: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內環路南側
用地面積:61700平方米
建筑面積:113000平方米
建筑高度:35米
主要建筑師名單:
Steven Holl Architects:Steven Holl、李虎、Garrick Ambrose、董功、Rodolfo Dias
中建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王海、陳蘊、楊銘杰、趙小芳、劉源、呂治國
在深圳的萬科總部大樓中,美國建筑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將他一貫的場所實踐與綠色建筑結合在了一起。設計概念在最初被解釋為“漂浮的地平線”,建筑師將總部辦公、酒店、SOHO、國際會議中心等多個功能體以水平幾何形態連接在一起,并將整個建筑抬起——有如海平面升起,將基地最大程度地還原給自然。這些概念可以追溯于霍爾《視差》(Parallax,2000)書中的一段經典:“……我們的思想在地平線擴展,面對思想的無限變化,我們在各個層面的價值觀也需要重新定義[1]!
現象學意義下的場所重構
對萬科中心而言,其首要的特質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場所實踐:無形的“海水”悄然褪去,留下建筑架空在開闊的場地之上,架空的建筑底部形成對流通風良好的微氣候,吸引著人們在炎炎夏日再次駐足休憩;混凝土核心筒外附的一層磨砂玻璃,與上部結構在材質上的對比,強化了“漂浮”效應。建筑形態的彎轉起落與零亂多變的周邊環境形成戲劇性的空間拓撲關系,功能上復雜性也將在長久的使用之中進一步延伸場所體驗上的多種可能性。
如果將這種場所試驗放在更大的中國城市問題之下進行考量,不難發現當今中國的大城市面貌正在形成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之中所預言的巨幅卷構。高聳的塔樓、快速的交通干道、空曠的城市廣場,以及無可復加的雷同感。上海、北京之類的城市尚可通過重新挖掘歷史文脈還保持一份城市肌理上的特征,而深圳這樣的“速成品”又該如何維系住特質?對于這個在短短二十多年內迅速崛起的都市,霍爾欣賞其“令人激動的繁華和混亂”,也指出這是一個“機會主義泛濫的地方”。他曾揚言:“新資本主義的入侵,把過去水平意義上的城市變成了高空與空地的混亂輔展!保ㄊ澜缃ㄖ2007.01)
霍爾希望繼續賦予城市某種“水平意義”,不是簡單的水平延展,而是從場所出發的某種意志。盡管霍爾本人很少理論化地描述自己的設計哲學,但卻可以找出一堆文獻闡明他的工作出發點“既不是社會學的也不是功能性,而是基于現象學的場所理論”[2]。從霍爾早年的作品集《錨固》(Anchoring,1989)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段精辟描述:“建筑,作為一個(不可移動的)構筑體,受限于場所體驗……通過與場所相融合并將場所精神凝聚,建造可以升華物質的和功能性的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