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購物中心之死
什么是Dead Mall
關于Dead Mall,美國是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國家。簡單來講,在上世紀70年代,由于經濟結構變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新興零售業態的擠壓、核心租戶的變化以及初始設計的限制等等因素,導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購物中心衰退現象,死亡購物中心隨即出現,Dead Mall的概念也被正式提出。
作為商場運營狀況的一個專業詞語,Dead Mall特指空置率過高、欠缺交通聯系及人流偏低的購物商場,那些衰退中的、裝修過時或者價值下降的商場也可以稱為Dead Mall。
對于上述的名詞解述,您也許認為還過于籠統模糊,普華永道(PWC)和新城市主義協會(CNU)曾聯合發布了一個關于Dead Mall的報告中,對其進行了一個更為精確的定義:每平方英尺的年營業額低于150美元,或者營業額不足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的商場。
Dead Mall典型案例
Eastwood購物中心位于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1960年開始營業,是美國東南部第一家全封閉的購物中心,開業時其租戶為典型的服裝、食品和日雜商店。到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還開設了保齡球館、小型高爾夫、游樂園、電影院以及百貨類主力店,最后發展成為美國南部最大,也是經營最成功的購物中心之一。
然而到了2004年,Eastwood在業主轉讓、競爭壓力等等因素困擾中轟然倒下,最終由沃爾瑪集團買下該地塊,并且于2006年6月實施拆除,成為最典型的購物中心“死亡”案例。
PART 2:死亡名單遍及全球
以美國為首蔓延全球
其實,Dead Mall作為商業時代的產物,是商業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也是一種商業競爭的必然結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雖然起源于美國,但在商業地產大發展的背景之下,Dead Mall并不局限于某個時代或某個地區,如今它更像是一場瘟疫,從美國蔓延到了全球,并且來勢洶洶。
根據著名Dead Mall統計和資料網站Deadmalls.com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目前已經宣布“死亡”的購物中心數量已經超過440個,并且“死亡”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第一太平戴維斯的執行董事格里·梅森日前也對媒體表示,未來5年內美國1300家最大的封閉式購物中心還會有大約15%會倒閉。
不光是美國,另據Deadmalls.com統計,在加拿大境內已經有14家購物中心宣布“死亡”。而在北美地區以外的國家中,中國和新西蘭也各有1家商場名列死亡名單。其中中國的這家商場正是東莞新華南Mall。
國內高空置率成普遍現象
對于Dead Mall這樣一個詞語解釋的逐步展開,我們發現,門可羅雀、凋敝冷清的商場在我們身邊并不占少數,而隨著商業地產熱潮的涌進,空置率高、人流偏低等商場“殺手”已經成為我國大部分商業地產如今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引用調查數據稱,2012年中國大城市購物中心整體空置率上升,二線城市的平均空置率為10.5%,高于2011年的10.2%;一線城市空置率從2011年的7.9%增加至目前的8.4%。
而來自仲量聯行的報告也顯示,全國主要商業城市中,2012年北京的商場空置率達12.7%,成都和重慶的數據分別為12.6%和10.9%。而商場空置率最高的為沈陽,高達24 .3%。
此外,商場人流偏低是目前眾多商場面臨的問題,這主要集中在一些新開商場上。以本土信息為例,據贏商網針對成都6家近兩年新開商場的評測調查數據統計,這些被調查的商場中的大部分在下午傳統人流高峰期時,每分鐘進入商場人數不超過15人,一些商場甚至低于10人。而這些商場中大部分人氣和人流主要集中在餐飲食肆區域,像服飾類商品的樓層和區域人煙寥寥,屬于人流偏低、人氣低靡現象。
外媒的報道和多方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中國,商業地產剛剛起步又在極速膨脹的這個市場其實已經略顯疲態,高空置率、低人流等已經成為全行業內的普遍問題,而這就可能直接導致商場的“死亡”。而究竟什么原因導致一個快速蓬勃發展的市場在起步和摸索階段就陷入如此疲憊、甚至是瀕臨“死亡”的尷尬境地?
PART3:三問“死因”
一問:購物中心熱潮,是否存在過剩?
世邦魏理仕于去年調查公布的數據便顯示,在購物中心建設面積方面,中國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購物中心建設面積最大的十個城市中,中國有八個城市入圍,且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均為中國的城市。
就本土而言,高力國際成都分公司日前發布的成都零售物業市場2012年下半年回顧報告中顯示,以2012年為開端,成都購物中心市場將迎來一輪供應高峰,繼2012年度5大購物中心開業,共計827,598平方米商業面積供應入市之后,預計2013年還將有新世紀環球中心、龍湖北城天街、銀石廣場、凱德天府等6個大型購物中心項目開業,合計新增商業面積約816,000平方米。
購物中心建設一擁而上,無疑將進一步加劇購物中心間激烈的競爭壓力。而如此之大的開發量和新增面積,是否存在潛在的市場過剩?
專家觀點:短期供大于求
世邦魏理仕華西區研究部副董事彭芳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成都購物中心集中入市,很難用數字去衡量是否過剩,從目前情況來看肯定存在短期的供需不平衡。彭芳琪表示,成都作為輻射整個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其城市規模還是人口數量形成逐年遞增的需求。因此,短期的供需不平衡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市場消化,而目前關鍵在于需求的合理分配。
與此同時,據此前銳理機構的不完全統計,大成都范圍內共有150個城市綜合體在建,其中110個位于主城區,這一體量為“全國之最”。 成都銳理數據平臺公司總經理郭潔此前也曾對媒體表示,2012年是成都商業地產的爆發期,這也是順應了最近幾年全國商業地產的供應潮,但短期內供大于求,“未來20年的消化量集中在三五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