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時期是雕刻家的訓練階段。這個時期經過雕刻家的長期探索,為后來的雕刻家開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品。(見圖12) 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社會思想和宗教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雕刻藝術逐漸趨向強調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希臘化時期,雕刻家繼承了傳統的技法,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對人體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寫實技巧。處理衣紋線條生動流暢而有變化,不僅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而且通過衣服表現人體的優美。希臘雕刻創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羅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了希臘雕刻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這與羅馬人崇拜祖先遺容的傳統風俗是分不開的。
由于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流行,古羅馬雕刻家較多刻畫著衣人物形象。羅馬早期雕刻被少數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雕刻的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是把羅馬皇帝當做英雄的統帥來表現的。如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見圖13)表現了羅馬皇帝手執權杖,正在向部下訓話傳令的瞬間動作。
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于運用夸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舍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除此之外,古羅馬雕刻家還在羅馬的建筑、廣場、紀念柱等上面裝飾了許多圓雕和浮雕。三世紀較有名的建筑為塞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凱旋門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2.歐洲中世紀時期
歷史上一般稱歐洲的封建社會為“中世紀”,藝術史上把古羅馬以后到文藝復興前這段時間的西方藝術稱為“中古世紀的藝術”,它延續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成為封建統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歐洲中世紀的雕塑主要為基督教服務。
中世紀盛期的文化藝術,經歷了羅馬式時期和哥特式時期。教堂建筑成為當時主要藝術載體,許多優秀雕刻家從事教堂建筑的裝飾雕塑和內部陳列的圓雕工作。羅馬式教堂以其堅厚、敦實的形體顯示教會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靈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觀者的精神感情。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紀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等。(見圖14)
3.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的法國雕塑中,哥特式藝術反映現實傾向增強,對人物姿態、表情、形體等方面開始夸張強調,為宗教服務的哥特式雕塑開始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藝術的萌芽。中世紀的雕塑有精華有糟粕,許多作品中充滿迷信、荒誕的宗教內容,但從藝術遺產的角度來看,當時的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不少屬于人民的、有積極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從15世紀后半葉開始一直16世紀,文藝復興文化在歐洲許多國家產生和形成。在歐洲的許多先進國家里,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文藝復興掀起了歐洲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文藝復興文化是反對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起領導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繼承并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刻藝術的傳統,使雕刻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最先出現的雕刻大師是季培爾蒂,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扇青銅大門上的裝飾浮雕是他的代表作。(見圖15)
而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的出現,則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發展到了最高峰。他們以寫實的手法,用準確的人體解剖學,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對后期的雕刻家有極大的影響。
4.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此后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它通過繪畫、建筑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復雜,夸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十七世紀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它追求宏偉及平直的線條,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風格正好相反。十八世紀,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了羅可可美術。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演變出來的,并脫離了巴洛克風格,代表人物為法爾孔奈。
1790年至1840年新古典主義雕刻開始盛行,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代表作為《伏爾泰像》。(見圖16)
之后又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法國現實主義運動,其中以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成就最高。他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于后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見圖17)
三、現代雕塑
西方雕塑在進入二十世紀后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自希臘羅馬的寫實雕刻傳統還在繼續,另一方面,實驗性藝術的興起轉而取代了學院派藝術,成為了主流。
立體主義的產生掀開了雕塑史的現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畢加索的作品《婦女頭像》。(見圖18)是一個重要標志,立體主義在雕塑語言內部建立了一種以幾何形體的構成為基礎的自身邏輯。它與傳統的雕塑觀念產生了決定性的斷裂。
未來主義以強調動力論為原則。其代表作家是波丘尼。俄國的構成主義以透明框架的形式去包圍和界定空間,徹底背離了以體量為基礎的傳統雕塑概念。他們積極地運用新材料去探索構成主義雕塑關于空間、時間和運動的觀念。
達達主義的杜尚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見圖19)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因的挑戰。達達主義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以后的現代派藝術。之后的超現實主義也深受達達主義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后,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刻、波普藝術、超寫實主義藝術都有著受達達主義影響的血緣關系。
抽象構成雕塑和活動雕塑在戰后走向了室外,成為了大尺度紀念性藝術。雕塑中對光因素的利用,在戰后與新科技能源觀念進一步的結合了。身體藝術、行為藝術是受達達主義影響的另一種發展。
西方現代雕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