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圍合的本質
從廣義的角度進行推論,反對圍合空間的本質是建立空間的關聯性。空間句法和“反規劃”理論的核心途徑——景觀安全格局,分別表達了空間與社會及空間與自然的內在關聯性。
在解讀空間本質的基礎上,空間句法理論建立了研究空間——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方法。1984年,比爾•希利爾和朱麗安•漢森出版了《空間的社會邏輯》一書。把空間帶入了社會學研究的中心位置。希利爾和漢森認為許多社會學家在研究社會問題時,由于忽略了空間的問題使很多社會問題在本質上沒有得到解決。希利爾和漢森把空間問題作為研究社會問題的核心,并建立了空間與社會的邏輯關系。
首先,空間具有內在的社會性。空間在形成時帶有社會的內容和信息。希利爾和漢森指出:事物的存在是因為事物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具有相對穩定的關系,雖然個體的活動是隨機的,但是它們的總體關系是相對穩定的。但社會組織中什么是相對穩定的因素呢?既不是個體本身,又不是個體之間的交流,而是讓交流得以發生的某些關系模式。這些關系模式表現為不同的社會形式,如生產的形式或社會機構的形式等等。希利爾和漢森認為,空間同樣也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關系模式,并用來產生和限制人們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空間的形成就具有了社會性的因素。也就是說,空間具有內在的社會性。
同樣,社會具有內在的空間性。希利爾和漢森試圖從空間的角度去研究社會和空間的關系。認為社會以空間的形式存在,并且空間包含了社會的多種形態。這種空間的社會多態性包括空間的物理形式、空間的結構序列、以及社會賦予空間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的發展也蘊含了空間的因素在里面,因此也說明社會具有內在的空間性。
空間句法揭示了空間的社會性,但并沒有涉及到空間的自然性。
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則表達了空間與自然的內在關聯。并且與空間句法具有同構性,也即,將空間句法中的關鍵詞匯“社會”置換成“自然”,是完全成立的。
對空間的內在自然性而言,空間形成時同樣帶有自然的內容和信息。景觀空間中的生態斑塊作為個體的活動是隨機的,但是它們的總體關系是相對穩定的。在自然和生態系統中,具有穩定因素的同樣也不是生態斑塊和單個斑塊與斑塊之間的交流(循環),而是讓交流(循環)得以發生的關系性模式,這些關系模式通常表現為廊道和基質,而空間同樣也是一種具有自然性的關系模式,用來產生和限制斑塊之間的交流。景觀安全格局便是這種穩定的空間模式。因此,空間的形成具有自然性的因素,空間具有內在的自然性。
同樣,自然也具有內在的空間性,即自然以空間的形式存在,并且空間中包含了自然的多種形態。這種多態性包括:城市的擴張,物種的空間運動,水和風的流動,災害過程的擴散等。自然的構成蘊含了空間的因素在里面,自然具有內在的空間性。
這種內在空間性為景觀格局,而景觀安全格局則是通過克服空間阻力來實現對景觀的控制和覆蓋。俞孔堅提出,要有效的實現景觀控制和覆蓋,必須占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性的空間位置,還有空間位置之間的聯系。這種戰略位置和聯系所形成的格局便是景觀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有著異常重要的意義。而這種聯系即空間句法中的空間的組構,存在于各個局部之間并能夠形成整體的關聯。
自組織理論
空間的關聯性遵循了自組織理論。
空間句法通過揭示人類活動和功能的社會性關聯,從而幫助人們理解自組織機制在建筑物和城市中的作用。希利爾指出,盡管大部分生物是經過無數代進化的歷程“自下而上”地創造出來的,但城市是如何演變成為富有生機而且秩序儼然的系統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通過詮釋自組織原理,空間句法開創了城市設計的新天地,也就是依照城市自然的自組織過程進行設計,而不是違背這種自組織過程。它也提出了一種新的模擬城市的方法。傳統的城市模型常常建立在人類感知和行為簡單化的假設之上,這樣它就忽視了空間網絡的幾何特征和拓撲關系對于動態的城市生活的作用。于是,這種模型既不能用于設計實踐,也不能用于體驗城市。空間句法把科學的檢驗現象的方法結合在模型之中,也注重模擬城市的“真實空間”的結構,因此它搭建了城市人文研究和城市科學研究的橋梁。(Hillier,2005)
景觀安全格局則通過揭示景觀過程和多態性空間之間的關聯,表達了自組織機制在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并將自然的自組織過程作為景觀安全格局的依據。通過詮釋自組織原理,景觀安全格局依照自然的自組織過程進行設計,而不是違背這種自組織過程。景觀安全格局同樣強調生態空間網絡對于動態的景觀過程的作用,并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模擬自然的“真實空間”的結構,把科學的檢驗現象的方法結合在模型之中。
結語
空間以抽象的狀態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之中,同樣也作為一種可以度量的“物質”被人們描述。
空間供人們使用的同時,同時也在供自然和自然中所有的生物使用,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表達著社會性,而另一面則體現著自然性。
如何探尋空間的奧妙,并使之成為一種主體,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而反圍合僅僅是一個開始,社會性和自然性的關聯最終將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