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
貝聿銘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也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早年經歷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生于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后,在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1927年貝聿銘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 ,高中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5年,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事業經歷
1960年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筑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采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貝聿銘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筑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聿銘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筑設計不單考慮建筑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聿銘后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于1955年將建筑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