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園區作為一種產業集聚的形式最早興起于歐美國家。學術界一般依據其形成方式,將歐美創意產業園區分為舊廠房轉型模式、歷史文化區延續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三種。但園區能否持續發展,其形成方式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更應該取決于它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將歐美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分為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核心、以城市為核心、以產業鏈為核心四種。
一、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相較于其他創意產業園區,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文化藝術氛圍比較濃厚,其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是促使創意工作者入駐的主要原因,也是吸引游客參觀、引發交易行為并推動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類園區比較典型的是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迪斯尼主題公園等。
1.文化藝術傳統——園區核心競爭力
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或者具有創作、展演與欣賞文化藝術作品的人文傳統,如劇院匯集的倫敦西區;或者具備生產、展示和交易文化藝術產品的地緣特征,如位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市中心的都柏林圣殿酒吧區。無論前者還是后者,該類創意產業園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建立在當地深厚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上,通過不斷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而獲得發展動力。
文化藝術傳統是此類創意產業園區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園區品牌最核心的發展動力。促使園區生根發芽的可以是某個藝術門類的自然聚集,也可以是某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拓展。前者如紐約百老匯,在100多年時間里,劇院表演場所從幾家發展為數百家。后者如迪斯尼主題公園,從舞臺劇表演到游藝項目,從動畫人物展示到服飾玩具特許經營,園區每一次的拓展都滲透與貫徹著迪斯尼最核心的歡樂文化傳統。
2.政府資助——園區發展保障
在歐美,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會的熱情支持。以倫敦西區為例,據倫敦劇院協會統計,2007年西區演出各類劇目331部,吸引觀眾約1363萬人次,創20多年來新高,比2006年增加10%約125萬人次,全年票房收入高達約4.7億英鎊。直接或通過半官方機構與民間機構,以項目的形式資助園區內的文化藝術創作,是歐美政府對此類園區最常見的支持方式。英國和加拿大的“一臂之距”(Arms’LengthPrinciple)文化管理模式在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所謂“一臂之距”模式,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預文化產業各公司和組織的運行,而是通過建立不屬于官方的中間組織,由一些中立的藝術或文化事業方面的專家為政府提供指導意見并負責文化經費的具體劃撥,其監管主要依靠各種行業委員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這種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證創意產業園區的自主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前面提到的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倫敦發展機構和劇院托拉斯正是這樣的中間組織。此外,政府還以減免稅收、補貼租金、提供配套設施服務等方式為園區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藝術人才。
3.藝術創新——園區活力所在
文化意味著生生不息的創新。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底蘊,但同時又充滿著持續的創新活力,它在展示傳統藝術的同時還不斷創造著前衛文化,它除了開發并傳播本土文化外也吸收引入其他地區的文化觀念與藝術形式。僅2007年,倫敦西區就上演了268部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萬場次。中國舞臺劇《功夫傳奇》就曾在倫敦大劇院連演28場。開放創新的藝術思維使西區舞臺上充滿了話劇、歌劇、喜劇、懸念劇、音樂劇、舞臺劇、芭蕾舞、現代舞等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表演。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的藝術活力,才使得西區、百老匯的魅力經久不衰。
二、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首先根植于園區所在地的人才科技優勢,同時又通過其創意活動吸引更多的人才,促進科技力量。這類園區中以新技術、新媒體、設計服務為創意方向的較多,比如美國硅谷、加拿大BC省動畫產業園區、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以及芬蘭和瑞典的電子工業園區等。
1.大學與科研機構——園區孵化的最初動因
人才類型豐富、學術氛圍濃厚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是創意經濟的知識中心,能夠為創意企業帶來強勁的創新動力。因此,幾乎所有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都以當地的主要高校及科研機構為依托,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
此類園區往往遵循這樣的發展路線:文化創意企業看重所在區域重點大學的科研優勢,首先在大學附近聚集,或與其合作孵化,依托那里的教授、專家、優秀學生等人才力量開始從事文化創意活動。在這些活動產生效益以后,大批類似或相關企業緊隨其后進駐該地區,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意產業園區。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正是硅谷、BC省動畫產業園區、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最初支撐點。
以硅谷為例,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將閑置的8800多3英畝土地用于出租,迅速招來了近百家公司入駐。低廉的價格是吸引這些公司的一方面原因,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荷西州立大學等高校的科技與人才力量則是它們更為看重的因素。在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支持下,硅谷發展非常迅速,僅1995年到1996年短短一年中,硅谷就成立了900家公司。1997-2007年,全美員工創造的人均增加值從8萬美元上升到9萬美元左右,而硅谷園區創造的人均增加值從11萬美元遞增到13萬美元左右。
2.競爭激發創新——園區前行的力量
術的顯著特點是具有溢出效應。在科技發達、信息暢通的今天,任何一家企業使用了新技術后,其他企業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而快速掌握這種技術,并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這種現象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中集中了大量的從事文化創意活動的企業,它們在業務范圍、經營方式、產業種類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共性,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比如硅谷的軟件開發、BC省的動畫制作、昆士蘭的數字藝術和新媒體。因此,這些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更加激烈。為了避免技術溢出導致競爭優勢的喪失,園區內的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在吸納眾家所長的同時竭力尋求超越,以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樣的競爭,既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又使園區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硅谷國際創業園區的成長歷程,就是英特爾、蘋果、雅虎等明星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的歷程。
3.政府服務——推手與保護者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在硬件設施、人才引進、研發投入、產銷關系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首先在外圍環境上為園區企業創造良好條件,比如昆士蘭省在凱文·格羅夫區(KelvinGrove)投入4億澳元建成的凱文·格羅夫都會村,后來成為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之后,政府通過直接投資、減免稅收、開辟投融資渠道、實行優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幫助入駐企業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再如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BC省)自2008年12月始將小型企業的稅率減至2.5%,而此前在7月份,稅率已從4.5%降到3.5%,2008年一年間小型4企業的稅率就減少了44%,極大地提升了以小型企業為主的BC省動畫產業園區企業的利潤空間。另外,對于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而言,信息占有程度至關重要,歐美政府總是充分利用自身在產業信息、供求渠道、品牌宣傳方面的強勢地位,幫助園區搭建平臺,連通市場。
技術和才能隨著人的遷移而流動。在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政府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園區才會相應地以創意品牌和經濟效益回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