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遠眺
3. 對景的應用和高低錯落城市空間
珠江新城最南部軸線由珠江南岸的“小蠻腰”起始。北端由”中信”城收官。有效的把區域長度在視覺上延伸了2倍。
珠江新城南端是4個文化建筑,規模雖大,但不高聳。中段的IFC貼近軸線且最高。北段的超高層寫字樓區域離軸線近建筑則矮,離軸線遠建筑則高。明顯的高低錯落天際線富有層次,并且每棟建筑都能有看到軸線的視線通道。
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軸線是北京城軸線的延續,有厚重的歷史感,并且有開闊的軸線,場所感和方向感都很明確。
武漢中央文化區由“紅燈籠”起始,“編鐘”結束。因為建筑造型新穎獨特,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雖然高度有限,又沒有大開大合的軸線廣場空間,但依然可以作為楚河漢街的始與終。K1和K3在楚河兩岸相對的兩組寫字樓群,作為制高點有效的在人視角度控制了整個文化區。并且提供了高低錯落的城市形象。
萬達的文旅城項目從規劃初就應該有天際線的考慮,不能一味做到限高。應有遠中近3個層次的考慮。
4. 文化建筑成組布局與銷售建筑相互借力
北京上海的文化中心與商務中心都不重疊.北京的老文化中心應該是在天安門廣場,新文化中心在奧林匹克公園.而商務中心在東三環的CBD。
北京上海這種分散布局對于外來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非常有利,避免了公共資源高強度使用。但是對于萬達的文旅城這種需要短期聚集人氣的項目,還是廣州模式(CBD+奧林匹克中心)更加適合。不僅能讓公共設施投資的使用效率更高還可以讓文化建筑和商務寫字樓互相借力,互為支撐。也能突出萬達線在文化旅游項目的優勢。
富力中心樓內俯瞰
綜上所述:萬達4代產品的規劃設計高度是杜絕模仿。這就要求從城市規劃開始必須設計必須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絕不能以普通開發商的視野局限自己.必將用新城中心的格局和氣勢來打造萬達文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