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改革:均衡學科體系,完善學科席位
城市規劃是一個多學科合作的平臺,包括了經濟,建筑,景觀,規劃,環保,旅游,營銷等多個方面的知識,現行的城市規劃幾乎是單一工科的平臺,均衡學科體系已經勢在必行。也正是因為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單一學科的緣故,導致了城市過硬,城市千篇一律,城市后續乏力等等多種問題。
實現多學科的融合需要組織保障,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為例,其中學會理事的人員席位將給其他學科預留,保證在權利制衡下的合作,這些學科應該需要包括經濟,建筑,景觀,旅游,環保等學科,只有這樣的城市規劃學會構成,才可能促進整個學科乃至制度建設的均衡。
第三個改革:改革行業所有制制度與資質審批約束
現有行業所有制制度對公平競爭和高質量的作品的阻礙已經非常明顯,同時產生著大量的權利尋租與腐敗問題。因此如何讓這些掛有政府頭銜的業務型設計院所真正市場化,拿掉其權利護身,才能有效開展市場競爭,促進人才交流。
盡管資質審批制度從理論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現實操作中無法掩蓋掉它鞏固所有制壟斷的作為,改革資質審批制度不僅是為了資質的開放,更是為了促進所有制的改革,讓傳統體制內大院和民營企業具有同樣的身份在市場競爭,這樣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四個改革:以民間交流組織孵化為重心的行業協會建設
現有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以每年好大喜功開展一場數千人的年會為傲,而年會能產生的積極意義越來越被與會者否定,在移動互聯時代,任何行業組織的使命在于其平臺和孵化功能,而不是自身的經營和舉辦功能,從這一點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完全未能抓住時代的重點。
城市規劃的公共參與和知識交流平臺的建設,需要以城市規劃學會為發起,孵化一大批行業內的社會組織,這些社會組織完成各地及時有效的交流,而漸漸弱化好大喜功的數千人大會,這與知識傳播,與環境保護,與務實創新幾乎背道而馳。
第五個改革:建立規劃事后責任制,追究相關規劃人和行政機構的責任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城市之所以被肆無忌憚地破壞性開發,原因正是在于沒有有效的責任制對規劃編制人員和行政人員限制,規劃也沒有形成有效地評估機制去衡量規劃設計的影響,而評審會制度在地方暗箱操作中多是過場程序,甚至隱藏著大量的腐敗。
與此同時,建立起規劃從業人員的行業評分制度,對惡意規劃產生了極大影響的規劃師,應吊銷其規劃資格。對堅守社會和環境利益的規劃師,應給與積分和表彰,最終通過積分激勵機制保證規劃師團隊的優勝劣汰,避免當前普遍盛行的劣幣驅逐良幣局面,“誰更不要臉,誰就可以走得更遠”的丑陋局面。
第六個改革:嚴格城市規劃體系內的反腐行動,以反腐打開新局面
眾所周知,城市規劃由于與土地和建設關系密切,毫無疑問是腐敗的重災區。每一領域腐敗老虎的倒下意味著這一領域市場和產業的新興,我想城市規劃體制內也不會例外。反腐的目的不是小人般看著他人倒臺而暗自幸災樂禍,而是反腐的推行掃清了更多改革障礙,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和小伙伴們靜候城市規劃體系里的第一個老虎的倒掉,這才能讓我們看到這個行業未來的希望。
第七個改革:建立城市規劃體系內的弱勢維權機制
我一直認為城市規劃幾乎唯一的學科倫理在于保護弱勢群體,而過去的城市規劃似乎在故意回避甚至加劇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這些弱勢群體包括歷史建筑、原住民、老人、兒童以及野生動物及鄉土花草。我們不再需要看到那些弱勢群體在規劃師筆下的方案里,流血自焚,也不再需要看到非得老專家以一己之力攔住推土機,才能保留住那些珍稀的古宅。也不再是那些民間志愿者拋掉工作和家庭,長期以民間力量奔赴在一線守護那些弱勢群體。
這是一個行業,這是一個大的社會,這是一個用納稅人數以萬億計運作起來的行業機器,城市規劃體系有責任建立起制度去保護這些弱勢群體在規劃中不受到傷害,只有他們的安寧,社會才能安寧。
第八個改革:加強城市規劃體系媒體建設,促進開放交流
還是回到我對城建行業的觀察,城市規劃這個行業里媒體是最差的,沒有之一,幾乎沒有公開對外發聲的平臺,也沒有所謂的行業門戶。就連那些所謂的行業期刊,也大都選擇回避當下熱點,在傳統的學術框架下堆砌他們的八股文。
這個行業幾乎沒有評論員,以前的節奏是誰敢評論,批評誰,孤立誰。所謂這個行業里的大V(粉絲數通常少于5萬)在微博里幾乎都是清閑地曬風涼,幾個圈子里的老哥們打打趣說說閑話,我實在難以接受這幫人在這樣迫切的城市問題面前,頂著大咖的愛戴,怎能安生。
好不容易出了一批有點批判和評論意識的自媒體,不見有哪個行業組織進行扶持培養,反倒是譏諷奚落,嘲笑其不要帶壞師弟師妹。這都是些什么格局和心胸,似乎統統保持沉默做一副聽話狀,這個行業就真的和諧了嗎?我真誠希望那些公眾媒體,媒體大咖們快快來救救城市規劃這個媒體重災區。
結尾
尾話不多說,行業已然至此,公眾覺醒已然至此,別做沉默,別做頑固,積極應對,聲討只為更好的明天。(文/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