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1、世界生態農業典范——菲律賓瑪雅農場
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瑪雅農場最具有代表性。瑪雅農場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農場的農林牧副漁生產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瑪雅農場的前身是一個面粉廠,經營者為了充分利用面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制造廠。隨著農場的發展,經營主開拓了一塊24公頃的丘陵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取名為瑪雅農場。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瑪雅農場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每天產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從產氣后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余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后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后,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面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
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產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這樣的生產過程由于符合生態學原理,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態節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態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全國一半以上土地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因此土地和淡水資源十分匱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節水成為其農業管理的中心任務,單位土地面積和單方水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節水農業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標。農作物、綠樹、草地、鮮花幾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時按量地把水及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達到最佳效果,水、肥利用率高達80~90%,節水50~70%,節約肥料30~50%;同時,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節約了傳統灌溉溝渠占地問題,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
此外,以色列還重視研究利用廢水進行農田灌溉的再循環利用。他們將廢水通過不同的過濾裝置,降低其污染物質和細菌含量,使廢水變為適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時,綜合考慮水質、土壤質地與狀態,制定出合理的灌溉策略與方式,并選定適宜的作物,以利于水中物質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質的污染。
借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節水農業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提高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達到以水為中心的田間水——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的協調關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間的適應于農業生產用水要求的相互轉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產量轉化環節的水分利用率,形成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
3、嚴謹的德國人嚴格的德國生態農業
德國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如同德國人行事的嚴謹作風一般,德國對生態農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而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歐盟于1991年6月21日頒發了《關于生態農業及相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該規定明確指出,作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必須符合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OAM)的標準,如產品如何生產,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在生產過程中,生態產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須是生態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產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就應在產品中標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態的,才可作為純生態產品出售。
德國生態農業協會(AGOEL)的標準高于歐盟的“生態規定”。如一企業欲加入AGOEL,將其產品作為生態產品銷售,必須經過3年的完全調整方可。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態農業生產的企業進行檢查,每年至少進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此外,德國農業部每年還設立了生態農業獎,獎勵對促進生態農業改善、開發產品技術等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金總計25000歐元,足以見德國政府對于生態農業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如何做生態農業?
日本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而生態農業發展經歷了強調農產品(加工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全,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由于日本本國農業資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態農業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主要有:
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后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采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