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科普系統是訪客中心吸引游客的核心功能部分,充分體現了所設功能的生態性和互動性。四個主展廳,分別有濕地知多少、濕地世界、濕地挑戰和人類文化四個主題,包括活物展示、實物情景展示、平面展示、多媒體、交互游戲、虛擬體驗等,呈現出立體多方位的展示形式。放映室位于訪客中心地下,設有200個座位,以供播放濕地公園短片之用,放映室亦適合不同團體舉行關于環境保育的講座、會議等。資源中心同樣位于訪客中心地下一層,設有小型圖書館、可供50人使用的課室及小型濕地實驗室,設立的目的是讓游客更有效地善用香港濕地公園的資源去增進濕地及環境保育相關的知識。室內游戲區是以沼澤森林為主題背景的兒童游樂設施,讓小朋友通過不同的游戲形式來認識濕地生態環境,在趣味中了解濕地知識(圖1-2)。
訪客中心協助服務系統整體表現出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協助,使行動不便者、視障者和聽障者,也能方便自主地進行游覽活動。無障礙設計內容比較齊全完善,包括殘疾人士洗手間、輪椅租借服務處、觸摸式地圖、便攜式觸摸地圖、視障人士指引路徑、傷殘人士專用停車位、環聽式感應系統、錄音導賞器材、適合輪椅用戶的望遠鏡。環聽式感應系統是為幫助使用助聽器的游客在濕地公園聽取公園的信息,建筑中需要考慮安裝的位置是詢問處、票務處和衣帽間。錄音導賞器材設置在衣帽間免費借用,有四種語言可供選擇。詢問處和導覽點使游客可以最快最全地了解香港濕地公園的信息、活動和節目的資料,方便游客自定游覽行程。
3) 選址布局——旅游活動與棲息生境的協調
公園用地除了原有的湖泊水體和沼澤外,地形平坦,地形地貌的影響相對較小,并且由于臨近市鎮,管理大量游客所帶來的人類活動干擾,避免與關鍵的環境原則和公園開發建設初衷相沖突,是建筑選址布局的首要原則。由于訪客中心將成為最重要的旅游景點,因此它被刻意安排在接近入口的位置。為了避免對棲息地不必要的侵擾,停車場和其它基礎設施的面積被有意地降至最小。集中的游客活動在訪客中心開展。濕地探索中心安排在規劃路徑的中間點,再通過紅樹林上的浮橋引領游客到達各個觀鳥屋,繼續往前,是拉姆薩爾公約濕地的偏遠外圍生境,到這里參觀的游客應會遠少于訪客中心,并有禁止游客進入的保育區,因此,這個范圍內沒有設計任何構筑物。整個公園的建筑布局是一個從動到靜、從大到小、從高到低、從有到無的漸變過程,使公園的核心鳥類棲息地受到最好的保護。
2. 設計內容層面
1) 服務對象——減少旅游活動對鳥類的干擾
香港濕地公園的建立目的主要是為了補償濕地生境生物的棲息地,其旅游建筑在服務旅游者的同時,也兼顧了區內生物的生存需求。觀鳥屋和觀景屋設計中,建筑師將墻面設計成造型封閉的百葉狀,僅在人們的視線高度開設洞口,使鳥類感受不到人群的活動情況,四面開敞的設計只會使鳥兒受到驚嚇,無法觀察。入口位置設計兩片高于人身高的墻體,在加強導入性的同時進一步隱蔽游客的活動。建筑的材料選擇木材、秸稈,以及攀滿植物的屋頂和外墻面,都是將建筑融入周邊環境,使鳥類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圖1- 3)。在濕地公園建筑設計中,建筑的色彩是最需要隱蔽的。因為如果和鳥類所見色相比,人類只能算色盲。劍橋大學鳥類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系的主席Richard Prum和William Robertson Coe教授在《行為生態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鳥類能分辨的顏色遠遠多于人類,并且它們還能分辨出它們羽毛之外的色彩。鳥類自身豐富的羽毛色彩僅是它們所見色的26%到30%的色彩。因此,建筑的色彩設計原則是暗淡、接近自然界天然色彩,不可使用鮮艷的顏色。
2) 資源利用——地熱、太陽能和雨水資源的利用
訪客中心采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GHP A/C),是香港首個采用該系統的建筑項目。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由468組高密度聚乙烯管道組成,深埋地下50米,以黏土和水泥砂漿包圍。原理是將空調制冷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傳至泥土,通過土地穩定的溫差達到降溫效果,同時噪音很小,比較寧靜,適合在野生動物生態保護區使用。地熱系統不但可防止廢熱能排入大氣,也可防止廢熱能排入周圍的生境,以致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由于該系統利用低很多的地面冷凝溫度度,可節省冷卻建筑物所需的大量能源。整個地熱系統的安裝相比于傳統的冷卻塔,總體上預計可以節約25%的能量。
除了地熱能源,公園觀鳥屋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電板,為觀鳥屋內的風扇提供電源(圖1- 4)。在淡水資源利用和節約方面,項目使用回收雨水沖刷廁所。然而,雖然濕地公園采用了多種潔凈資源來作為建筑能源,但由于設計師沒有向游客展示資源利用成果的意識,技術和成果沒有直觀的體現,一般游覽者無法通過參觀獲取這方面的知識,大為削弱了建筑設計的環境保護教育作用。提高建筑環保技術的可視化和旅游者的參與性,特別是帶有科普性質的訪客中心或教育中心,對于自然景觀旅游區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