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病重害防
⑴病害
① 銹病主要癥狀是在莖、葉上產生紅褐色粉末狀瘡斑或條紋斑,后變成深褐色。一般4月銹病孢子開始傳播,先在葉片上出現,夏季擴大到整個植株,嚴重時可使草坪 枯萎,大片死亡。防治方法首先是注意夏季忌施氮肥,其次是用化學方法防治?捎20%三唑酮乳油,每畝用量30至40毫升,或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用 量75至100 毫升。②菌核病受害植株主要癥狀是出現圓形棕褐色或微棕褐色斑點,隨病情加深變成大病斑,特別是夏季的高溫高濕,或氮肥施用不當,都會加重病害,造成草坪 大片斑禿。防治方法首先在發病時,對發病區域內的植株連5厘米土層挖掉集中處理,并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按每平方米2克拌土消毒殺菌。其次注意雨季排 水,發病嚴重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防治,每畝用量100至125 克。
⑵蟲害
①草地螟該蟲 對草坪為害嚴重,其蛀食草根及莖部,使植株水分供應中斷,莖葉發黃直至枯死。防治方法可用黑光燈捕殺,也可用糖醋液誘殺,還可用40%樂斯本1000 倍液噴霧。②尖頭負蝗咀嚼葉片和嫩莖,發生嚴重時莖葉全部被吃掉,6至8月為害最重。防治方法每畝用0.5公斤敵百蟲或敵敵畏加水500公斤噴灑,也可在 早上集中人力捕殺。③小地老虎專食幼嫩莖葉,使草坪不能正常生長,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防治方法用50%地亞農乳油,每畝50至100 毫升,或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每畝用量200至250。
第四部分:如何使用和操作農藥
農藥使用效果受農藥本身性質、作用對象、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做到合理使用農藥,提高農藥使用效果,達到安全、經濟、有效的目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有針對性地選擇農藥品種
各 種病菌、害蟲、雜草,其機體構造,生理機能,生活習性不同,對藥劑的敏感性或抵抗力差異很大。同一種藥劑對不同防治對象的藥效不同;同一種防治對象對不同 的藥劑也表現出不同的抵抗力。此外,同一種病菌、害蟲、雜草的不同發育階段,其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生活習性并不完全一樣,對藥劑的抵抗力也有顯著差異。 因此,要根據不同的防治對象和作物,選擇適宜的農藥品種。在選擇農藥時,一定要弄清防治對象的生理機制和危害特點,農作物的品種及生育期,做到“對癥下 藥”。然而在現實生產中,有些由于選擇藥劑不當,誤將除草劑或殺菌劑作殺蟲劑使用,結果不僅增加了成本,達不到施藥的目的,而且往往造成作物藥害,嚴重時 全部毀滅。
二、搞好病蟲草害的調查,掌握最佳的防治適期
適 期用藥是提高施藥效果的關鍵所在。因為,施藥過早,不僅起不到防治病蟲草害的作用,而且增加成本,污染環境;施藥過遲,事倍功半,同樣也達不到施藥的目 的。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和避免濫用農藥,應采取“兩查兩定”原則,即對蟲害,一般是查蟲口密度,定防治對象田;查害蟲發育進度,定防治適期。而對病害,通常 是查發病率,定防治對象田;查發病程度,定防治適期。
三、確定農藥的稀釋倍數和用藥量
施 藥時要根據不同的防治對象,確定適宜的施藥濃度和用藥量。因為,濃度低、用量小,達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濃度高,用量大,不僅浪費農藥,還容易對作物產生 藥害。在具體操作時應根據農藥使用說明進行。禁止使用無標簽說明的農藥。在農藥與水配對使用時,要注意攪拌均勻,否則不僅不能保證藥效,而且還會造成局部 藥害。如使用三環唑粉劑,要求先配成母液,再按稀釋倍數稀釋,其使用效果明顯高于直接配對稀釋的藥液。
四、選擇適當的施藥方法
農 藥的劑型有多種,其施用方法也不盡相同。生產上必須根據病蟲的為害特點和分布情況選擇適當的施藥方法,否則就難以控制病蟲的危害。如防治土傳病菌、萌動的 雜草種子、地下害蟲,采取藥劑處理土壤、開溝撒施等方法效果較好,而防治在植株上為害的病蟲,就應選用噴霧法或噴粉法。防治種傳性病害,采用藥劑浸種或拌 種法處理效果較好。顆粒劑農藥是根據農藝要求制成的,有利于發揮藥效,防止人畜中毒,故不宜作噴霧使用。
五、合理交替、混合使用農藥
一 種農藥在同一種病蟲上反復連續使用,經過一定時間后,就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使農藥防治效果降低,甚至不再有效,因此,要合理交替、混合使用農藥。選用作 用機制不同的農藥交替使用,或者根據農藥的理化性質合理地混配使用,不但能擴大防治范圍,提高防治效果,還能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
但混配農藥應注意:
1.農藥混合后藥效提高的或效果互不影響的可以混用。若混合后效果沒有提高,原有的單一農藥應有的效果也不能各自發揮出來,這幾種農藥就不能混合使用。
2.農藥混合后藥效迅速降低的或失效的堅決不能混合使用;旌虾蠼涍^一段時間藥效降低的可隨配隨用。
3.農藥混合后對作物產生藥害的不能混用。
4.混用的品種不宜太多,以3種為限。
六、選擇用藥時間和改善施藥條件
環 境條件的改變,能影響病菌、害蟲、雜草的生理活動和藥劑的理化性狀,從而影響藥效。環境條件主要是指溫度、濕度、光照、風、土壤和植物等。此外,土壤的質 地、有機質含量、植物表面的蠟質層、茸毛等對藥效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從病蟲與環境條件的關系中找出其數量變化及危害程度輕重的原因,根據植保工作方 針,抓住主導因素,針對病蟲發生發展的薄弱環節,制定適宜的防治措施,造成不利于病蟲害的環境條件,達到控制其發生危害的目的。這是提高用藥效果的重要方 面。如防治日出性害蟲應安排在上午8~9時,因為此時露水已干,溫度也不太高,是日出性害蟲取食、活動最旺盛的時候,這時用藥不會因為有露水而沖淡藥液或 因溫度過高而使農藥分解,降低藥效,有利于害蟲增加食藥和觸藥的機會。防治夜出性害蟲應安排在下午5~6時,因為此時可以避開強光、高溫時段,害蟲即將開 始活動時用藥有利于殺死害蟲。又如殺蟲劑辛硫磷、除草劑氟樂靈見光易分解,應貯于避光陰涼處,施藥應在傍晚或陰天進行,土壤處理后要拌土,以延長其藥效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