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主義早期,建筑師把材料視作圍合空間的器物,對材料的選擇更多的是考慮材料的物理屬性以及基于物理屬性和功能化要求的空間形式表達;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傾向于模糊建筑材料的色彩、形狀、質地等屬性特征,而將其還原為一種不可測定的、戲劇化、媒介化、符號化的價值存在,這在當今建筑結構及傳統建筑模式日趨成熟而革新性建筑形式并未到來之時,便是一種高明的、可實現的、可充分考量表現力的建筑創作思路。暫且不過多論述這種創作思路或趨勢的存在合理性,但不可爭辯地,這是對極端工業化所帶來的“唯物質性”的巨大反思。對于眾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實踐來說,一家綜合性設計機構是否形成其獨特的主流風格其實并無必要,但其對材料的精心思考及嘗試卻是值得總結與研究的。本文將通過引用CCDI近年來在材料運用上有較深層次思考的一批實踐項目,來具體探討材料在其所謂物性以外的一種意志情感,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依次歸納材料運用在空間實現上的常用技法和思路。
技法一:針對建筑特殊使用條件,大規模嘗試新材料
這里的新材料是與傳統材料相對的一個廣義的概念,可能這種材料在科學實驗室中早就被發明出來,并且在其他領域有了大量的應用,但考慮到其持久性、經濟性、可批量生產性、可建筑性等各方面原因而并未在大型建筑領域被批量使用。然而,一旦這種材料被使用到大型公建上時,其物理屬性將在功能引導上得到異常放大的非常規效應,同時其表現力也將是戲劇化與宏觀視覺震撼的協同效果。在如今建筑內部結構成熟度相對較高的條件下,在大型公共建筑上使用新材料表皮,并且以迎合材料意志的模式創造表皮與結構界面或連接部位,是體現設計價值的最直接途徑之一。
北京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屋蓋和墻體的內外表面均覆以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材充氣枕,單層覆蓋面積達30萬m2 ,是世界上最大的ETFE工程。ETFE是一種無色透明的顆粒狀結晶體,由生料擠壓成型,是一種典型的非織物類膜材,為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薄膜材料。ETFE最初由美國航天局為太空計劃研制開發,在歐洲該項新技術已經被用于建筑的屋頂和立面,大量的工程實例和試驗數據證明ETFE與傳統建筑圍護結構相比具有多項優勢:它重量小、壽命長、抗拉伸、延展性好,裝配系統較同等透明裝配體系更簡單、輕盈,透光性好,抗紫外線和化學物質侵襲能力強,自潔性好,屬阻燃性材料。而水立方則將這半透明的材質與水的隱喻結合在了一起,建筑師基于Kelvin“泡沫”理論產生的設計靈感,利用水的獨特微觀結構,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層建筑表皮,上面布滿了酷似水分子結構的幾何形狀。為這層表皮覆蓋的ETFE 透明膜賦予了建筑冰晶狀的外貌,使其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感受,輪廓和外觀因此變得柔和。另外,建筑師還在游泳中心接近屋頂的地方設計了一個允許人們親手觸碰ETFE氣泡的空間——泡泡吧,在這里,ETFE形成了極具戲劇性的內部空間,材質成為了空間塑造的源動力。

國家游泳中心-2-通過表面覆蓋的ETFE透明膜,賦予了建筑冰晶狀的外貌

國家游泳中心-4-表皮鋼結構節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