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舉三:模擬氣候帶——世界精彩盡現米蘭
除了讓各國在自家田地上耕作,同樣在展示種植方面,米蘭世博會還有一片模擬氣候帶。
在米蘭世博園的東北部,三個巨大的玻璃罩子,里面將模擬不同氣候帶和生態環境的溫室,其中甚至包括極端的熱帶雨林、熱帶稀疏草原和熱帶干旱沙漠,同時其中將展現食物種植、生產和消費的全部過程。
在熱帶干旱沙漠氣候區里,游客可以看到沙漠、沙地以及巖石等生物群落,大片的椰棗和棕櫚樹,由太陽提供能量,少量依靠綠洲保留的水和農田。在這里,游客可以親自動手,在受保護的環境下,種植低水消耗的谷物、蔬菜作物和香蕉。
在世博園南北部,還各有兩個生物氣候模擬區,模擬暖溫帶地中海氣候以及冷寒帶高澤地域波河平原氣候。由于緯度適當,這兩處區域無需玻璃罩保護。

創舉四:重塑米蘭水網,重現城市光輝
在世博園的背后,埋藏著博埃里一個更大的“水網”夢想。他希望世博會的生活能源能夠延續到整個米蘭城市區域中。因此,他考慮重新設計米蘭的水交通系統,將利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將米蘭城市周邊分散的運河整合成一個系統的“水網”,在水網的附近建立公共農莊。
原先未成體系的運河附近,生活著大量米蘭窮人,他們在低效率的農莊工作生活。新的計劃不僅將重新給予他們給養城市的身份,而且還能為米蘭世博會參觀者提供更多的住宿設施。
“米蘭的歷史是由人工運河構成的。我的想法,是通過世博會,讓這座運河城市重現光輝。”博埃里告訴記者。“米蘭不像上海,有天然的河流蘇州河。早在14 世紀,米蘭人為了方便農田灌溉,在整座城市上布滿河道。”博埃里舉例說,位于米蘭市中心的知名景點Duomo 大教堂是繼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之外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大教堂,其建造用的白色大理石以及3000 多尊人物雕像都是通過運河,從羅馬等其他城市運送到米蘭來的,前后花了近600 年才竣工。15 世紀意大利人達芬奇提出“人工運河控制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人工運河發表科學理論的人。
這個概念的出發點來自于大海:將大海引入港口,讓建筑的內外都與海比鄰。因此,海水被引入了建筑內,海水之上是懸挑36 米的功能空間,海水之下是會議區。在這個剖面為C形的建筑中,大海成為了聚焦點。

主題背后的壓力:“城市圈”!“鄉村圈”!“自然圈”!
“米蘭世博會是第一個在全球大蕭條、氣候惡化和糧食危機三重壓力下舉行的世博會。” 博埃里在米蘭世博會設計方案的第一句這樣寫道。
他在《關于地球花園的提議》中說到:“鄉村圈”已經被無限制增長的“城市圈”蠶食,甚至退縮成大而單一的文化區域,這種區域采用集約耕作的形式,缺乏物種多樣性。而沿海岸線和山區形成的“自然圈"被不斷增長的人工空間圍合,已有不少被簡化甚至貶低至某種主題公園。而這種自然圈卻在城市的非工業化區域和廢棄區域中以外的找到了發展的機會,在這些地方”自然圈“以一種小規模野生且不受約束的存在形式自我重建。當代世界的這三種巨大的環境圈就像萬花筒中的碎片,僅僅是持續變動著的表層片斷而已。這三種環境圈相互雜交浸染,常常包含處于過渡階段的臨時性景觀。
如果把這些過渡景觀當作一種資源來管理,那么變有助于我們將功能豐富性和生物多樣性引入城市空間的歷史文脈中。如果把它們理解為被全球化浪潮賦予權力和活力的地方性空間,用這些不可預見的未來景觀來管理和控制當前不斷變化的全球能源,就變得幾乎毫無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危機、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食物危機成為人類面對的嚴峻問題。全世界還有近10億人沒有辦法得到充足的食物。“滋養地球”包含著兩重含義:解決饑餓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城市的交融:世界需要農場風
丹法諾·博埃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信手在一張白紙上畫了兩幅圖:一條時間軸的右邊是低矮平房占據的田園,而左邊則是高樓林立的都市。下面的圖畫是兩者結合的圖景:平房中偶有高樓矗立其間。
“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從右邊變為左邊,而我要的是兩者的相融和共榮。”這幅畫雖不夠全面,卻也頗為形象地展現了這位設計師對米蘭世博會的設想。“現在,農業應當向世界發表一個申明:農業與城市并非格格不入。農業應該與城市相交融。”農業的含義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也必須去除對農業的陳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