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正面臨新的改變,這些改變源自于新的能量——產業要素、變量經濟、科技、互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當這些正在發生質變的能動力嫁接設計思維并共同作用到城市的演進時,勢必會帶來比本體空間更具有內生性的變化,賦予新的社會特征,激發以空間生產力為導向的城市獨特競爭力,而不是再以重復為表象的規模競爭。
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強調應該將設計的優勢應用于整個流程:從重新構思、設計城市系統、供應鏈的新型邏輯,到運用空間規劃建立創新的愿景,思考、想象未來城市的愿景。緊接著,三位設計師荷蘭貝爾拉格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中心主任Nanne de Ru、北京三磊建筑設計公司(SUNLAY Design)執行董事、副總裁、設計總監吳文一,以及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筑學院城市學者、研究員Deane Simpson分別帶來“中國的機會”、“城市創新基因之空間孵化”和“老齡化下激發的新城市空間”的快閃式演講;并且在城市復興2050論壇聯合發起人&策劃人劉洋的主持下,與 法國設計師聯盟主席Arnault Garcia,羅昂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合伙人王芳共同,進行關于“空間生產與空間生產力”的對話, 指出設計應著眼于更具開放性和彈性的城市系統,以及從城市本源出發探索真正屬于城市生活、文化與生產力的新發展路徑。
![]() |
左1 吳文一 右1Deane Simpson 中間:王芳 左2 Nanne de Ru 左2Arnault Garcia
下午的平行論壇在中華世紀壇B1-3號廳同時舉行。由MASAA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馬曉威擔任本場的主持 。
馬曉威先生
平行論壇分為共生城市和城市智慧兩大板塊。以“ 再生vs蔓延”、“ 未來城市核心區將是什么狀態”“ <, /font>如何讓人們更好地享受和貢獻城市”、“ 更加智慧的城市”為核心展開。荷蘭貝爾拉格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中心主任Nanne de Ru開題演講中國的機會,開啟了下午平行論壇的序幕。
羅昂設計合伙人王芳向我們展示Logon羅昂近10年來致力于城市空間再生與進化的探索與設計實踐。強調公共空間作為從城市更新中被釋放出的具有社會導向的公共領域,正在使城市不斷獲得文化流動,讓人們相遇,喚起自覺的意識;從而作為產生創新的熱土,在彌合舊有空間與當代社會關系及生活方式之間激發出協同創新的共生機制,通過加強社會網絡的公共屬性,不斷孵化創新的氛圍,激發人們交流與分享的愿望。
從做到右依次是Nanne de Ru、王芳
代表“城市智慧”版塊的演講者崇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葉志俊、上海數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規劃行業總監羅亞、北京大學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副主任馬修軍、 方正阿帕比副總裁兼COO 張晶、微軟首席安全顧問邵江寧、中航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總設計師馮從京、北京大學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副主任馬修軍,分別從大數據如何助力新型城鎮化規劃與建設、如何以算法網絡建構深度鏈接城市、城市物聯網產業的創新戰略以及互聯網—+的城市文化傳承與傳播等角度帶來關于智慧城市在規劃、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深度解析。
從左到右依次是:羅亞、馬曉威、葉志俊、馮從京、張晶、馬修軍、邵江寧
本次“城市復興2050”全球城市高峰論壇獲得圓滿成功。
這一充滿思辨的探索城市發展未來的“城市復興”計劃只是剛剛揭開序幕,而持續性的探討和伴隨進行的研究、展覽與實踐將不斷展開,召集這一計劃的長期發展伙伴構成的聯合智庫,探索在一系列剛性需求缺失或者失落、衰敗的城市空間,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沙龍、展覽、工作坊、公共活動、事件等)進行公共空間再造,在舊有空間以及不可逆轉的信息化陌生環境中創造出多樣性以及新的改變,并賦予這些空間對城市問題表達和闡釋的能力,更支持公眾對城市關心的能力并進而調動公眾的參與和交互,同時調動創新能量與社會資源的極大聯結,激發社會創新,服務公眾利益,共同創造新的城市機會,提升由公共智識與個人貢獻力共同驅動的城市質量。由城市存量盤活而激蕩起的對城市的再認知與未來發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所呈現的不止是物理空間的改造,而是城市本體狀態的復興,是城市文化的復興,更是公民作為城市主體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