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馬爾代夫希爾頓Conrad酒店的水下餐廳
一、空間體驗與消費記憶
建筑師和建筑學者們對“空間體驗”這個名詞并不陌生。在酒店領域,近期一個有趣而非典型的實例出現在馬爾代夫的Rangali島,這里,希爾頓度假酒店集團旗下的Conrad酒店建造了一個名叫Ithaa水下餐廳【圖1】。來自新西蘭的設計者用抗水壓、透明的丙稀酸脂材料為餐廳制作了四壁和屋頂,這是一個真正能讓人享受美食和愉快氣氛的場所——客人沿著一個旋轉扶梯可以走到16英尺的海面之下,餐廳用玻璃圍繞的,環繞的燈光能輻射到周圍180度的水域,蝴蝶魚、黃貂魚,還有藍臉的天使魚,它們就在客人的不遠處游來游去。
稍微研究一下這種現象,我們不難從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1999年《體驗經濟》一書發現端倪:體驗是一種創造難忘經歷的活動,它反映了人類的消費心理正在進入一種新的高級形態。隨著二十一世紀西方社會的經濟結構逐漸由生產轉向消費,人們期待更多的是情感體驗與自我認同的文化行為。于是,經濟理論強調的商業交易中消費過程重要性的上升,使消費行為的結果退居次席。就像在Ithaa,吃什么菜已經并不重要。把這種過程的重要性延伸出來,便是對消費本質的重新定義,顧客自覺地延長停滯時間,體驗空間環境,進而對其產生記憶,最終形成一種基于體驗的商業形態。
用“追求體驗”來概括當代消費活動的發展特征是非常精準的。人們在商場購物血拼,付出金錢,可以帶上成堆的戰利品回家;而人們入住豪華酒店,同樣付出金錢,卻幾乎不能帶著實物離開,收獲的是服務,留存的只是棲居的體驗。酒店的開發者和建筑師都意識到:空間的設計正在成為消費價值的催化劑,它所產生的愉悅和記憶,成為人們與場所最重要的聯系。
02 亞特蘭大萬豪酒店的中庭空間(John Portman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