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在入口或道路交叉口設置形象的 交通 標志傳達限速、禁轉等交通信息。
③ 通過在交叉口設置斜路障、路端上設置通行路來限制車輛的轉彎與前行。
④ 間斷性地縮小車行道的寬度,造成不容易通過的視覺效果。
⑤ 在道路的邊緣或中間左右交錯種植樹木,從而產生不容易進入的氛圍,減少不必要的車輛進入。
⑥ 在道路交叉口將道路設計成凹凸狀,將路面部分抬高或者降低,使車輛經過時產生振動感,給駕駛者警示。
⑦ 道路的平面線性設計成蛇形或鋸齒形,以迫使進入的車輛降低車速,也使外來車輛因線路曲折不愿進入而達到控制車流的目的,同時曲線形道路對市民而言趣味性更強,景觀更為豐富。
“生活花園”都市內,車道與人行道并未特別區分,交通高峰量不超過200輛/小時的街區,車速限于11~19km/小時,街道長度不超過500m,汽車從一端到另一端以慢速行駛要用1.5~2.5分鐘。1980年后,稍作調整,允許消防車通過,為防止車輛輕易交匯并加速,路面不能太寬,但每隔50m可放寬路面。避免鼓勵加速的單行道,并且彎道要大于45o。為防止車輛太靠近住宅,應有踏步來分隔,最小間隔0.6m。以這種方式完成的住宅區道路,一般被稱為生活化道路,今天則代表人與車可以共有路面的道路。它不僅解決了居都市道路的安全問題,同時通過合乎環境行為學的景觀環境設計,這個觀念后來以歐洲為中心,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應用非常普遍。
3.德國“交通安寧化”理論
①交通安寧化設計的目標
◆增加步行者,特別是學生的安全性
◆減少交通噪音
◆提高鄰里空間的凝聚力與活力
◆提升土地價值
◆增強街道美感
交通安寧化設計要素
◆交通安寧化設計的手段
◆減速帶
◆斑馬線地面抬高
◆安全島
◆路牙外擴
◆機動車道局部變窄
◆道路曲線化
◆交通標志警示
減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