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
上世紀90年代末,飛利浦決心改造舊園區。埃因霍溫整個城市就是因飛利浦而建,當時的飛利浦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機構散布在埃因霍溫整個城市中,幾年后,決策者想把這些不同的研究機構集中到一個園區來,使飛利浦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飛利浦意識到,在未來的知識經濟中,需要開放性創新,需要促進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間的交流,才能研發出更具創新的產品。飛利浦對園區的期待是:吸引全世界的頂級人才來這個園區工作,創造一種開放的創新型工作環境。
于是,飛利浦的高科技園區(Philips High Tech Campus)誕生了,荷蘭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務所及Juurlink[+]Geluk景觀建筑事務所一起完成了規劃設計。設計主要圍繞“開放式創新”和“創造交流的空間”,并將建筑融入優美的景觀中。
園區內部是步行空間。車輛停放在南北兩側的停車樓。人們到辦公室上班,會穿過優美的景觀帶。午飯時,人們可在園區湖邊散步,看湖里自由游動的天鵝。附近居民也來此休閑。冬天湖面結冰,可舉辦滑冰比賽。建筑多運用透明的玻璃,創造通透的空間,建筑風格透著簡約凝練的科技感。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過樹,以保證園區受自然景觀主導。園區內還有綠盒子一樣的停車樓,也讓建筑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建筑內部創造了很多交流和碰面的空間:開放的中庭可以成為靈活的工作空間;把電梯建到角落里,鼓勵人們走樓梯,在上下樓梯的過程中,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也看到其他同事在做什么。
筆者聽說過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埃因霍溫一個新近改造的創意辦公樓里,樓梯窄到無法讓兩個人同時通過,兩人相遇時,必須友好地打個招呼,側身讓對方通過。
交流街是園區規劃中最突出的特色,規劃者將園區所有公共服務設施都集中到這條街上,如餐館、超市、會議中心等。
設計師非常強硬地要求,不能在辦公樓里設置公共服務設施,一定要迫使人們使用交流街,創造更多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每天午飯時,這條交流街非常熱鬧,湖邊到處是散步的人,生氣盎然。看到這樣的景象,不難想象為何全荷蘭近一半的創新技術知識專利會來自這個園區。這個園區也使埃因霍溫被稱為智慧港(brain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