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墻是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邊界,就像是狄德羅第四堵墻龐大的演示。墻的形狀抽象且富有表現力,將建筑的功能夸張地表現出來。夸張的形式引人注目,讓建筑顯得更加開放,它為觀眾們展現了離開現實生活與世界的那一剎那。門廳空間由有碰觸感的木材組成,在門廳里可看到西落的夕陽。一直延伸到木墻后面的門廳部分被多彩的爆炸式燈光所點綴。
建筑其他部分的風格選擇了夸張的對立面。墻采用黑色鋁質材料貼面,設計遵循著現代港口的環境及建筑使用功能的本質。墻的彎曲形狀是根據排練室的聲學要求所設計的。
對我而言,Kilden 是一個對比:傳統與現代,黑暗與明亮,自然與工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理性與非理性的對比。平整的港口場地條件給了我們設計最好的平面的機會(主要功能區域在建筑的后端,大廳在中間,公共場所在前面),這個建筑在平坦的場地上有著強烈的不理性特點:它不是對自然和人類的理性反映,相反,它是一個“我們就是自然”的解讀——不是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應該被人理解。
這個建筑在競標的7 年之后,于2012 年對外開放。設計的過程給了我們很多關于之前思考的解答:國度與建筑以及他們之間的效力,還有我們建筑的本質。在很多方面,這些解答讓我們又開始了在自己家鄉的追求。
非理性的形式:Hanasaari
再次回到赫爾辛基,2008 年的時候一個新超級海港中心在市郊開始營業,使得市中心原本繁華的海港中心蕭條起來,大片土地空置,所以赫爾辛基打算在未來15 年內在此地區重新建造約百萬平方米的建筑來重新打造市區的海港中心。
我們受邀參與海港項目的部分設計:改造一個有著能源工廠和大片露天煤堆的半島。我們要改造的區域叫Hanasaari,坐落于城市中心與正處于發展階段的漁港的交接處。
芬蘭的住宅建筑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就沒有太大的改變了,99% 的新住宅都是復制當地兩種最常用的戶型。我們很想引進一些新的東西,但是為了能讓這些東西落地,我們必須將其融入到傳統基本概念中。設計的目標很簡單:嘗試設計一些私人庭院的住宅模塊,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采光,并讓大部分公寓都有好的觀景。要取得這樣的效果基本要靠重新調整原有的建筑模塊,通過調整不同建筑體塊的高度,我們讓大部分的公寓都能透過建筑直面大海,并配有通風的庭院空間。一些合乎邏輯的但是很建筑式的思維造就了建筑體塊彎曲的形狀。建筑的外觀有種超現實“融化”了的感覺。
通過使建筑體塊高度不同,不同的公寓形式與組合(甚至標準樓層)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建筑體塊中。這會促使一個健康多元化的住宅產生,一些資源共享的概念能使社區里的學生、租戶、業主更容易融合到一起。
這是我們在赫爾辛基贏得的第一個項目,但最終沒有建成,它也不是我們唯一一個沒有建成的項目。公眾都很支持這些“新奇的體塊”,但是那些煤堆現在一直主導著那塊區域,并成為赫爾辛基能源政策的象征。經過最初的設計階段,我們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是和城市的政策與保護相關聯的,而這些是不能由建筑師影響和左右的。
Hanasaari海港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