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改造將實現生態廊道的理念。這是一條真正的綠藍相間的生態廊道,不單單是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的組合,或是倫巴第大區的生態網絡,更是處于自然之中的一條可以融入城市生活的步道體系。
實現項目的這些目標需要運用生態設計方面的多種技術:水體的收集、輸送和使用(灌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蓄水池、回灌地下水、植物凈化水②);環境工程技術(包括區域的鞏固、建設和修復,生物群落營建,河岸的加固、人工濕地的修建等);促進生物多樣性技術(生物棲息地、生態群落交錯區、樹林、灌木樹籬、野花草地和/或灌木林),尤其是其中一些技術可能涉及到當前大地藝術的實驗范疇。
農田田埂部分的可行性改進,將會恢復項目發展政策中灌溉系統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能拓展其用途,譬如營造舒適的自行車道和步行道。
“V’Arco Villoresi”項目也希望在維勒瑞斯運河沿岸盡可能營造一系列小型濕地,從而增加與“多功能綠地系統”之間緊密銜接。這對于小型動物,尤其是兩棲動物非常有益,它們非常缺少適宜的繁殖地,從而導致嚴重的遺傳隔離、數量減少。
這個項目希望通過合理的措施達到以下目標:(1)重點恢復現有的“種源地”,通過生態修復和管理,排除重要的威脅繁殖地安全的因素,如非本地魚類、人為干擾、污染等手段。魯瓦河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將會利用計算機模型幫助恢復棲息地物種;(2)營造其他“種源地”,通過不同面積的“種源地”來完善市鎮公園和大區公園體系,涵養整個維勒瑞斯運河水體;(3)盡可能尋求各種基金會的援助(例如LIFEplus,INTERREG),以支撐更大規模的生態干預措施。目標物種有:兩棲類——冠北螈(Triturus cristatus)、無毛蠑螈(Triturus vulgaris)、拉塔斯蛙(Ranalatastei),無斑雨蛙(Hyla arborea)、綠紋蟾蜍(Bufo viridis);鳥類——翠鳥(Alcedo atthis)、小葦鸻(Ixobrychus minutus);無脊椎動物——橙灰蝶(Lycaena dispar)、南部的花彩(Zerinthia polixena)、Ophiogompus cecilia 和 Odonata sp。
項目建議可能重新開發的濕地有拉內特湖(Lainate)、塞若雷拉(Serenella)地區湖泊、塞蘭諾(Senago)被稱為dell’ Isolino的濕地,位于帕德諾·杜格那諾(Paderno Dugnano)的北湖公園(North Lake Park)等等。項目實施中,需要開展針對現有兩棲動物、無脊椎動物和鳥類數量進行的生態監測。
“維勒瑞斯運河多功能綠地系統”將整合一個動物群生態規劃,適當干預野生生物生活:在大區法律(10/2008)允許范圍內增加野生動物數量;為動物、幼齡樹木、灌木、草類、水生植物尤其是目標種類提供混居地。
4 目標和任務
如ETVilloresi項目負責人M·加里(M.Galli)所言,該項目目標不僅僅為生物提供水,更是高質量的潔凈水源。ETVilloresi項目總裁寫到:“為鄉村提供充足的水源,實現現代高產農業,提供高質量產品,并為環境、景觀和社區使用提供水源”[3]。實際上,項目的附錄部分也介紹了一些引水到米蘭南部地區的方案,尤其是帕維亞省(Pavia),這里多為農業用地,非常需要水。
V’Arco Villoresi計劃在河道建造一些水利設施和小型水電設施,生產潔凈的能源。項目評估過程不斷討論是否可以為了開展水上游覽活動而在運河的潘帕杜羅段(Pamperduto)到帕拉比奧段(Parabiago)建造水利設施而通航。在這里,另一個名為“Canoa way”的河道加固工程則將進行國際招標。
5 愿景
項目提議倫巴第大區補植了10,000hm2的林地和多功能綠地,并確保其得以實施。補植的目的在于根據設計、工程方面的相關準則,將維勒瑞斯運河流域兩側零散的用地整合為林地,形成系統,并可以從造林、野生生物等方面進行生態干預。
項目所采用的一套方法通過適時的模擬和持續的監測,為綜合性的多學科設計開創了一套標準。項目在開展的過程中,積極聽取各方意見,緊密聯系社會現實以及投資風險,通過環境設計、景觀設計的方法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改進現有的生態網絡。
項目的成果將會成為米蘭省具有類似情況的其他地方,如倫巴第盆地(Lambro Basin)、塞維索盆地(Seveso Basin)、奧龍那盆地(Olona Basin)的線性場地進行生態干預試點的范例或指南。這些地方跟維勒瑞斯運河地區有些類似,面臨著嚴重的局部生態退化。
這個項目需要24個月的時間來實施以下內容:現狀分析、自然環境監測、動物群規劃、科技和管理兩方面的協調、多學科參與的“維勒瑞斯運河多功能綠地系統”項目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驗證后的生態干預試點方案的設計、生態干預試點方案等。
6 討論和結論
現在,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障礙,相比為多種生物開辟一條生態廊道來說,維勒瑞斯運河地理特性(混凝土河床和駁岸、水深、河寬、水流參數、旱季、雨季)尚有部分不夠明確,因此稍難處理,尤其是在一些河道的交叉口。而其他已經完成的工作可稱得上建立在運河基礎上的綠道。這也非常符合潘多-斯科帕年在2001年國際生態保護大會上(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1)界定的生物多樣性廊道的定義;“鑲嵌在景觀中連接自然林地碎片的土地”。他在會議上強調這種模式非常適用于受人類活動干擾比較嚴重的土地。
“V’ Arco Villoresi”項目實施仍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城市地區。但如果跨地區的行政管理和公眾參與能夠合理協調,這個項目將在認真對待水質問題的同時,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三方面的發展。
本文原文作者:
Elvira PENSA 艾爾維拉·潘薩/建筑師/米蘭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技術學院 博士/研究方向為城市環境中的水循環體系以及環境設計
譯注:
①意大利行政區劃為大區(Region)、省、自治市,相當于中國的省、市、鄉鎮。截至2010年11月,意大利現分為20個大區(regione),其中有5個大區擁有自治權,110個省(province)與8,100個自治市(municipality)。本文中米蘭省隸屬于倫巴第大區。
②原文為phytopurification,類似于廢水經過小型人工濕地凈化后可以再利用的技術。
參考文獻:
[1]Battisti C., Romano B.Frammentazione e connettività. Dall’analisi ecologica alla pianificazione ambientale[z]. CittàStudi. 2007.
[2]G. Clément.Manifesto del Terzo Paesaggio[M]. Quodlibet:2005.
[3]Folli A.. Expo 2015: I nuovi progetti di valorizzazione del Canale Villoresi -Le acque lombarde tra agricoltura, alimentazione, ambiente e turismo[D]// “Expo 2015: I nuovi progetti di valorizzazione del canale Villoresi” Congress, Acquario di Milano, Milano, 2008 September 22,2008.
[4]AA.VV. Ecoregioni e reti ecologiche, la pianificazione incontra la conservazione[D].National Congress Proceedings, Roma, 2004, 27-28 May. Edicomprint,2005.
[5]Bettini V.Ecologia urbana. L’uomo e la città[D]. UTET Università. Farina A., 2001; Ecologia del paesaggio, UTET, Torino, 2004.
[6]Ferroni F. (by). Verso una rete ecologic[Z]a. Servizi Editoriali WWF,2004.
[7]Galli M..Direttore Generale -Consorzio Est Ticino Villoresi. I nuovi progetti per il Villoresi e le sue acque[D]// “Expo 2015: I nuovi progetti di valorizzazione del canale Villoresi” Congress, Acquario di Milano, Milano, 2008 September 22,2008.
[8]Gibelli M. G. (by). Il paesaggio delle frange urbane[Z]. Franco Angeli, 2003.
[9]Gisotti G. Ambiente urbano -Introduzione all’ecologia urbana[Z]. Flaccovio Editore,2007.
[10]Scudo G,de la Torre O. Spazi verdi urbani, Sistemi Editoriali. Pensa E. Wat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urban green spaces [D] // In Conference Reader -URBAN GREEN SPACES, a key for sustainable cities, GreenKeys Project 2008 IOER, Sofia, 2003:87-90, 2008.
[11]Pensa E. Blu: progettare ecologicamente con l’acqua[Z]. Maggioli,2009.
[12]Provincia di Milano, Piano Territoriale di Coordinamento Provinciale[Z]. 2003.
[13]Regione Lombardia, Direzione Territorio e Urbanistica. Piano Territoriale Regionale 1 -2[Z]. Documento di Pi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