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地產蓄勢待發。記者從廣東省房地產協會獲悉,目前全國已有80余家房地產企業籌劃或已進入養老地產領域,規劃建設項目超過100個。省房協會長蔡穗聲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房協正設想與澳駐穗使館共同籌建中澳養老地產實驗項目,引進合作,借鑒經驗。
越秀地產、至道等業內人士在有關“中澳養老地產研討會”上表示,對養老地產正在研究,但目前的掣肘是盈利渠道和商業模式“受困”。也有嘗鮮者如遠洋地產稱已經賺得養老“第一桶金”,依托半護理的養老服務機構,在規模適度的同時依靠網點布局求發展。類似這種完善養護產業鏈的做法已被視為養老地產的突破口。
養護產業鏈欠缺
根據我國第一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預計今年將會突破2億大關,老齡化水平也將達到14 .8%。老齡化的背后是巨大的老齡產業發展契機,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和房地產企業未來投資的一大方向,養老地產格外引人注目。
至道地產總經理曾遠明告訴記者,中國養老地產目前正處在“又是空白又是剛需”的階段。他舉出了中科院的一項調查作為佐證。在面對“將來準備如何養老”時,4000名年齡居于40至50歲之間的調查對象中,有超過80%的人選擇了“不讓兒女照顧”。對養老地產的市場來說,這是確鑿無疑的利好。
澳大利亞駐廣州領館副總領事朱莉也告訴記者,不少澳洲養老項目開發、設計機構正計劃涌入廣州,在養老產品設計、養護產業鏈拓展等方面尋求合作。預估兩方的合作產值增長可觀。
“養老地產應該區分照料型社區和關懷型社區,”澳大利亞獨立管理集團總裁蘇珊·馬龍告訴記者,其中照料型的社區以向身體孱弱、無自我照料能力的老人提供治療為主,而關懷型的以給身體尚健康的老年人喜愛的,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為主。這兩種產品的設計是有所區別的,產業鏈的細分已成為潮流。
先行者已經賺錢
對任何一個房地產細分行業來說,盈利模式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遠洋地產總裁李明近日表示,“遠洋的第一家養老機構肯定是賺錢的。”據他介紹,遠洋目前正在嘗試做半護理的養老服務機構,在規模適度的同時依靠網點布局,以此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與傳統養老院不同,養老地產需要更細致的產品設計。這已被不少養老地產發展商視為一個突破口。
目前,我國市場上的養老地產多數依然停留在照顧層面,配套設施時常難以跟進。而養老地產投資過大、回報周期過長對于開發商進入也是不小的阻礙。
“開發商作為商業組織,如何參與到養老事業里去構成多元化的養老體系,而不是傳統的養老院模式?這方面我們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尋求盈利模式”,廣東省房地產協會會長蔡穗聲對記者表示,省房協正在設想與澳駐穗使館共同籌建中澳養老地產實驗項目,借此引進澳大利亞的經驗。
不過觀望者也有謹慎的理由。越秀地產城建開發設計院院長李煒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是進入養老地產比較適合的時間,但還沒有時間表,“目前也考慮到,土地、政策配套等都沒有完全跟上。”由于投入較大,越秀地產目前更傾向于在現有住宅項目里嘗試性植入養老設計,以滿足市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