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復雜
被稱為“好看難建”的央視新大樓在2004年10月21日動工。除了“側面S正面O”的奇特造型外,央視新大樓的安全也一直備受關注。國內許多專家仍認為大樓設計過于復雜,全樓先天性傾覆力巨大,抗沖擊破壞力差。就此,莎瑞詳細介紹了大樓設計的安全考慮。

整體構架
據設計師介紹,央視大樓的結構是由許多個不規則的菱形漁網狀金屬腳手架構成的。這些腳手架構成的菱形看似大小不一,沒有規律,但實際上卻經過精密計算。作為大樓主體架構,這些鋼網格暴露在建筑最外面,而不是像大多數建筑那樣深藏其中。奧雷·舍人說,這樣壓力基本都能沿著系統傳遞下去,并找到導入地面的最佳路徑。從外觀上看,大樓有一部分鋼網結構(包括拐角等壓力較大部位)比較密集,它們也是整體設計思想的一部分。
由于大樓的不規則設計造成樓體各部分的受力有很大差異,這些菱形塊就成為了調節受力的工具。受力大的部位,將用較多的網紋構成很多小塊菱形以分解受力;受力小的部位就剛好相反,用較少的網紋構成大塊的菱形。

塔樓連接
塔樓連接部分的結構借鑒了橋梁建筑技術,不同的是,如果把那部分看作“橋”,它將是一座大得出奇、非常笨重的橋。這個橋的某些部分有整整11層樓高,橋上還包括一段伸出75米的懸臂,前端沒有任何支撐。
北京建筑行業對建造這個設計方案并無現成的規范可用,于是,北京市政府組織13位結構專家成立了一個特別小組。在設計競賽兩年后,央視新總部大樓獲準開工建設。接下來,專家組做了一個3層樓高的復制品用來研究。它被放在一個能模擬地震的液壓平臺上,上面安裝了數百個傳感器,用來監控“塔樓”上1萬多條鋼梁的位移,并測量在不同情況下哪個部位承受的壓力最大。

外圍設計
央視新大樓外面由大面積玻璃窗與菱形鋼網格結合而成,大樓外面采用特種玻璃,其表面被燒制成灰色瓷釉,能更有效遮蔽日曬,適應北京的空氣質量環境。實際上,在空氣污染很嚴重的日子里,這種玻璃就像融化在空氣中似的,人們只能看到大樓的網狀結構,彷佛閃電被凝固在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