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本設計原則
1.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在設計上確保照明技術的先進性和照明效果的藝術性,體現二者完美結合。
2.正確處理主景、配景、底景的關系,相互襯托,統一協調,構成完美的藝術畫面。
3.不濫用彩色光源,注意彩色光的感情色彩。使光色柔和協調。
4.嚴格按有關照明規范標準設計,不任意提高照度,防止眩光和光污染。
5.節電節資,選用發光效率高的燈具和光源,并配以相應的電器附件。
6.電器設計安裝安全可靠,便于維護管理。
(六)技術細節
1.燈具
根據文化廣場為開放式、人流較大等特點,燈具基本選型為埋地燈,為一體化燈具,是目前我國最新型產品,并經過反光角度計算后加以改造,60°夾角反光。燈體為一次性構鑄,其機械、電氣與照明光效性能完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防護等級為IP5X,密封性能好,防水、防塵、堅固耐用,配光合理,安裝簡便,環境溫度-15℃~45℃。
浮雕墻燈具選用純銅方蓋造型,美觀大方。
華表石欄內補光燈具小型防水飛利浦燈具。
2.光源
所有燈具均配用新型金屬鹵化物光源。此光源為彩色光源,其光效高達130lm/W,顯色性能好,顯色指數可達90以上,高色溫達6000K,壽命2000小時。
樹下燈選用綠色光源外,其它均選用白色光源。
3.燈位設置
①華表投光燈:
在每個華表石護欄外四角處設置一臺250W埋地燈具,共8臺。在每個華表石護欄內角處設置一臺小型80W燈具補光,共8臺。
②浮雕墻投光燈
在每塊浮雕墻前1.5m處設置8臺銅蓋方形175W埋地燈具,燈位中心距相等。共16臺。
③樹下投光燈
廣場兩側綠地內選擇長綠雪松和綠柏為環境點,每棵雪松樹下根據樹枝造型投光空位設置3臺埋地燈具。每棵綠柏樹下設置1~2臺175W埋地燈具。
4.管線敷設
地下線纜全部管內穿線。主干線敷設Φ75硬塑管,便于今后維修。支線敷設ΦUPVC無增塑剛性電線導管及管件。此導管難燃性好,在火燃上燃燒,離開后能迅速自滅,抗壓力強,耐腐蝕防蟲蛀,具有耐堿性能,不含增塑劑,無蟲害、重量輕、剪接方便,易彎曲。選擇此管既安全又解決了潮濕問題。
5.配電線路及控制
景觀照明電源在配電控制柜內一次取得,電源線型號為BVRR3×32mm2+1和3×25mm2鎧纜,為三相四線制。照明電源分三路由三個100A斷路空氣開關進行控制。為了便于今后維護、維修,管理及安全,我們在浮雕墻后隱蔽處設置了三個電器控制箱,其中在廣場左側設置1個,控制左側綠地樹下埋地燈35臺,該控制箱內安放DZ 15L—40—100型,15LE—100/190 63A漏電自動開關3個,分三項,控制燈具啟閉,每單項控制燈具情況見附件。在廣場右側設置2個電器控制箱,分別控制廣場右側綠地樹下埋地燈41臺及華表與浮雕墻。控制綠地樹下埋地燈的電器控制箱內安放DZ 15L—40—100型,15LE—100/190 63A漏電自動開關4個,分四項,控制燈具啟閉。控制華表、浮雕墻電器控制箱內安放DZ 15L—40—100型,15LE—100/190 63A漏電自動開關2個,分別控制華表照明燈具和浮雕墻照明燈具。
輸出電源線為三相五線制,三項火一項作零,一項保護零;單項三線制,一項作零,一項保護零,線纜選型為4×6mm2、3×6mm2、3×4mm2橡套線,保護零線為4mm2黃、綠色塑銅線。
(七)安裝工藝處理
1.埋地燈具均埋于地下,華表、浮雕墻燈具與鋪裝地面水平。
2.華表內側補光燈具固定于石欄底座,接線處設接線盒。
3.地上線纜明敷均穿管,走線整齊,地下暗敷線纜穿管敷設,管材管件接連處用UPVC膠粘劑涂抹,再以旋轉方式穿入,固定定型。
4.接線處,按工藝要求繞成,穿銅接線管,用壓接鉗壓接,接線牢固可靠。
5.所有接線處,均用丁基絕緣自粘橡膠帶和尼龍防水自粘膠帶雙重、多層可靠絕緣封閉。
6.每臺燈具出線口處除設線堵卡線外,內外封膠,并用防水包布包扎。
7.浮雕墻燈位采取挖坑后制模抹混凝土做套方式做基礎。
8.浮雕墻、華表埋地燈具上蓋固定孔對角加工套兩螺絲扣(Φ8mm),以便今后維修開蓋。
(八)燈光效果
紅橋文化廣場夜景燈光照明的總體構思,是綜合考慮廣場內華表、浮雕墻、噴泉、樹團、綠籬、綠地等設施的地位作用、特征與文化廣場內涵的相互關系而確定的。在設計上確保了藝術效果和工程設施技術的先進性。
實施后的夜景燈光主題突出,特征鮮明,突出了文化廣場文化藝術性的基本特征,用燈光塑造出文靜、高雅、藝術的夜景景象。夜晚景觀的總體效果,做到了重點突出、色彩分明、錯落有序、協調統一,以構成一幅完美和諧、并富有韻律和節奏的夜景景觀畫面。為紅橋區和我市又增加一大夜景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