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馬巖松憑借加拿大多倫多夢露大廈的設計一舉成名,成為首位在國外贏得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中國建筑師。這件事讓更多非業內的中國人開始談論建筑,也讓更多的“異形”建筑出現在中國─在設計上,馬巖松總會被冠以“炫技”、“形式主義”、“風格化”這樣的詞匯。就和他的事務所取名MAD一樣,這是個天馬行空的建筑師。
在廣西北海,他們設計了一片幾千戶居民居住的高密度住宅區,所有的住戶都面向海邊,在原本的規劃中,一百米的高樓就有十幾棟,而他們的設計卻如一片連綿的山峰,因此,所有住戶都可以最大視野地看到海景。他們將這個項目命名為“假山”,目前已經在建設中。
不久前,他所設計的哈爾濱中國木雕博物館建成,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與之同時完工的,是一個充滿著歐陸風情的高層住宅建筑群。如MAD對它的介紹,博物館像是一股冰雪洪流,被凍結在位于城市中心的狹長基地上,長有兩百米,外表覆蓋以銀色不銹鋼板。
他受到各類業主的歡迎─同期在建的還有在天津、南京、安徽等城市所設計的各種大型建筑群。“在中國,大建筑就是城市的現實。”他說道。
這些建筑物都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和地形地貌結合在一起。如果從上面這些渲染圖的角度,它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但如果湊進了看,它們依然是夢露大廈式的建筑物,扭曲的不規則立面帶來一種張揚的感覺。有評論認為他的部分設計受前東家、普利茲克獎得主扎哈·哈迪德的影響,他先后在中國設計了廣州歌劇院以及銀河SOHO。
夢露大廈是MAD最著名的產品,至少在2013年之前是。它成為這家公司開拓全球市場的起點,也將馬巖松與其他中國建筑設計師區別開來。此后,他在吉隆坡、泰國、日本、哥斯達黎加、南美、巴西等國家和地區都做過設計提案,其中不乏因夢露大廈慕名而來的地產商─要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建筑師,夢露大廈不應該是一個偶然。
2013年下半年,馬巖松主導的羅馬和巴黎歷史街區改造項目即將投入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它會超越此前夢露大廈帶給馬巖松的聲譽。
位于羅馬的是一棟建成于1920至1930年代的現代建筑,建筑面積約為2.4萬平方米。它坐落于一個包括四條街道以及一座300多年歷史的教堂的老街區之中。開發商希望把這棟建筑改造成一個住宅項目。而巴黎的項目則是一幢位于城市中心區域的住宅,地上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高50米─在住宅平均高度只有7層的小巴黎,這樣的高層項目非常少見。
馬巖松沒有把他在中國的設計風格帶到羅馬和巴黎。在采訪過程中,他至少提及了兩次自己的身份問題。“我想在巴黎做項目,因為它是歐洲文明的中心。但巴黎是經典建筑云集的地方。中國建筑師來可以做什么?”另一次則是,“作為一個來自北京的年輕人,對羅馬有這種姿態,我很欣慰,當時沒腦袋一熱要干嗎的沖動。”
在羅馬這樣的歷史名城,建筑師通常采用兩種設計方式,一種是仿古設計,以便與其他古老的建筑協調,另一種就是采用極其現代的材質和外立面,以與之造成反差。馬巖松選擇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尊重這個城市的歷史:他在設計圖中去掉了傳統的大樓立面,只留下樓板和柱子的基本結構,看起來像是一個停車樓。新的居住單元安插在其中,這樣,就產生了好多平臺和花園的公共空間,人們在這種自然空間里的生活一覽無余。由于古典建筑在立面上有很強勢的表達,而這棟缺少立面的建筑在整個街區中就顯得虛化了。
在羅馬,他希望用一種消隱的方式來表現身處今日的建筑師的創造力。而在中國,MAD想要為千篇一律的城市規劃注入強心針,并把這看作是對現代主義城市的一種批判。
“這樣一座像極了博物館的城市,你如何去表達一種真實的現代人的生活,人在哪兒?”馬巖松在強大的歷史感面前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