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歸
多數廠房建于七十年代初期,墻體歷經多次臨時性的美化涂抹,已層層遮蓋不見真容。如今通過一層層打磨,小心翼翼揭去裝飾性覆層。

舊墻之上一系列的新增介入動作,都被刻意清晰地暴露在人們視線中,不假掩藏。因改造時的各自工藝不同,洞口有些有著刀具銳利的切痕,有的則殘留敲鑿的印跡、處于殘缺與未完成狀態。帶著磨痕的不同年代老磚墻、緊貼澆注的加固混凝土墻、嵌入的鋼梁、簡約干凈的玻璃,不同時代的工藝與材料界限分明地錨固在一起。

有悖于當前日趨精細的建筑方向,改造中采用了低精細度的材料、工藝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鋼材采用原始形狀、規格,去除沒必要的加工和裝飾,以使每塊材料的完整與獨立性得到尊重。連接構造也盡量簡單直接,試圖展現出力量與本質的美。耐候鋼板隨著時間自然地斑駁銹蝕,與周圍老磚墻默默對話。

無所不在的劇場
劇場由危房拆除后原址新建而成,采用工業倉庫式的建筑結構、厚重工字鋼柱列和銹蝕耐候鋼面板,時尚鮮活的戲劇場景與倉庫厚重工業空間之間鮮明對比。當倉庫劇場朝向庭院的墻面徐徐懸起,前院成為沒有邊界的露天劇場,巷道成為串場通道,屋頂和游廊變身為空中舞臺和看臺,老磚房上挑出的露臺成為包廂......演員與觀眾界限消除了,整個園區成為無所不在的開放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