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飛利浦希望在企業內部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但2002年起,飛利浦將其更名為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吸引不同企業入駐,也向一些中小型高科技創業公司提供研發設施。
這一措施把飛利浦帶到了新的發展高度,通過接觸此前未知的高端科技,飛利浦得以制造出更先進的產品。飛利浦不再希望將所有優秀人才據為己有,而是用開放的態度接受更多新知識。
2012年,飛利浦將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出售給一個運營開發商,這筆交易成為荷蘭當年的年度最大交易。飛利浦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2013年,福布斯雜志將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評為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因該地區每平方公里的人均知識專利數居世界第一,遠超位于第二的硅谷。
自此,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運營商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園區的發展做出貢獻”。這里的租金高過市中心的園區,卻有很多企業排隊。因為,企業進入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不僅意味著將擁有現代的辦公空間和便利的服務設施,還意味著進入了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可與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和人才相互交流,擁有更多的商機與發展空間。
近年來,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知名度不斷提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如今,來自60個國家的8500多名高端人才,在這個園區中工作。

如何創造更棒的商務生態系統?
該園區設計方Inbo公司認為,在工業經濟時代,設計師只需要建一個建筑,讓人去里面工作就可以。但在現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更多的是需要設計師思考如何把建筑,還有商務很好的融合起來。融合的途徑就是商務生態系統。設計師的任務就是用一些設計方法來幫助這些企業更好的創造商務生態系統。
因此,Inbo公司自主設計的園區評估模型中心包括軟件、硬件和斡件。
硬件指的是建筑和環境,軟件指在這邊工作的人,斡件指如何組織。對于每個園區來說,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加速器”。加速器一般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企業,它能夠幫助整個園區發展起來。
然而整個園區不僅需要大型的企業,它還需要一些中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進行互補,這些大大小小的企業共同組成商務生態系統的基礎。
對于設計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些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交易和交流。因為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場所營造,如何創造有吸引力的空間環境來吸引人才。另外設計還需要考慮如何將空間營造與當地的環境更好的融合起來,利用好當地的環境,給當地環境帶來更多的好處。
以上五個方面,就是園區評估模型涉及的主要五個方面,最外圈代表不同的尺度,從最小的建筑尺度到最大的全球尺度,使用者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把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內容和它的核心連接起來進行分析。
可持續性和開放性是這個園區設計的核心理念,將景觀變成連接人與人、人與建筑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