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從形成的原動力及其功能方面來看,主要分為政策導向型、藝術家主導型、開發商主導型、資源依賴型、成本導向型及環境導向型六種。
1、政策導向型園區
政策導向型園區是指政府規劃建設或大力推動并進行統一管理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是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重要方式。政府利用中心城區閑置的舊廠房或舊倉庫加以改造,或新建一塊區域進行規劃,集中發展某類型文化創意產業,大量投資建設基礎設施,為企業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務平臺,實行招商引資特殊優惠政策,吸引行業內重點龍頭企業人駐,最終形成集聚區。
古蜀文化產業園效果圖
2、藝術家主導型園區
藝術家主導型園區是指藝術家自動聚集和自動孵化后形成某個產業集聚后由政府或開放商統一管理,政府對已經形成的園區進行合理和有效的指導管理,把握好藝術生產社會標準效益,引導園區有效發展。這是創意產業園區最早的開發方式,得益于藝術家們專業知識的儲備,園區的文化藝術價值在開發中被深度挖掘并凸顯出來。如北京
3、開發商導向型園區
開發商導向型園區是指由開發商投資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般由資本雄厚的民營企業或私營企業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操作方便、適用面廣,而且節省人力物力、效率高,具有較好的市場調節作用,比起藝術家主導型的更易產生經濟效益。但是這種開發模式往往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很少考慮社會效果和文化效果。如:北京高碑店產業園
4、資源依賴型園區
資源依賴型園區是指根據資源富集情況來確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立。其中一類是依賴周邊高校的學術、科研、人才資源,依托高校建立文化創意和產業園區,借助高校的學術、科研資源,將其迅速轉化為創意產業資源。另一類是依賴附近業已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共享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資源,利用公共技術和孵化服務平臺。如:中國人民大學科技園
5、成本導向型園區
成本導向型園區是指創意企業或個人最初基于節約成本或資源共享而自發匯聚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者以行業內龍頭企業為核心主導,集聚一批中小企業發揮規模效應。這類園區一般集中在距離城市中心較為偏遠的地區,既有適合創意產業創作的空間,也有低廉的房租。
6、環境導向型園區
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配套設施,悠久的歷史文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寬松、自由、活躍的環境,這些因素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生存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重要條件。一些被遺忘的老廠房和舊倉庫也是城市文脈的一部分,曾經創造過輝煌,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生力量”,改造舊的廠房和倉庫能夠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是目前我國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創意人才一般追求自由、寬松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