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侗族地區以"峒"為單位,故稱其地百姓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則稱"甘"。侗族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連地帶,其中大半在貴州。由于住地環境及語言習慣的差異, 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 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墻。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于小憩納涼。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 由于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濕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干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筑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 掩映的侗寨中,面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聰明過人的"姑娘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年 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理想場所,侗胞稱其為"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后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在 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后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為柱,杉板為壁,杉皮為“瓦“,盡是杉樹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極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
南侗地區民居建筑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桿或欄板。如用欄板,還特意鑿一圓形孔洞,供家犬伸頭眺望。由于層層出挑,檐水拋得很遠,有利保護墻腳,且可利用層層檐口,晾曬衣服和谷物。
除利用檐下晾曬谷物外,侗族同胞還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桿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腳糧倉。糧倉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筑物,它是團結的象征,侗寨的標志,在侗民心目 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 村民身著盛裝,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許多侗寨,為適應村民攔路迎賓送客、對歌交朋結友的特殊需要,在村頭寨尾修建木質寨門。寨門 造型多種多樣,或似牌樓、涼亭,或似長廊、花橋,將風光如畫的侗族村寨裝點得更加美麗。這種別具一格的公共建筑物,雖然不是民居,卻是以民居為主要載體的 侗寨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