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源本于人們采光、通風等生理性需要,隨著文明的不斷演進以及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發展,人類對窗實用功能之上的藝術、審美需求也隨之而來,使之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特征。形態各異的窗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一道亮麗眩目的風景線。

一、窗牖簡史
窗, 本作囪,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個洞,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說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窗是原始穴居時代的"袋形豎 穴",上部覆蓋著樹枝雜草制成的頂蓋,先民們在頂蓋一側留一缺口,正是為了上下出入和通風采光,這一缺口兼有門和窗的雙重功能。

當 半穴居演變成原始地面建筑,維護結構分化成墻體與屋蓋兩大部分時,出現了在固定的屋頂上開口用以通風排煙和采光的結構式樣,古代稱之為"囪",這種窗的原 始樣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時期。囪雖然解決了室內通風、排煙和采光的基本要求,但很難解決雨雪的侵襲。當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筑的錐形屋頂逐漸演變成兩坡屋面 時,在側面開孔來解決室內排煙排氣和采光照明需要"牖"產生了。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防水問題,是我國古代通風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說文·穴部》云:" 在墻曰牖,在屋曰囪。

" 又有《禮記·月令》疏所記載的"穴皆開其上取明",即證實了囪是專指天窗,是開在屋頂上的,而牖才是開在墻壁上的。由此可見,古人對窗的特指是"通孔", 即具有通風和采光作用且在屋頂上的空洞。而囪與牖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位于屋頂而后者設于墻上。囪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細化,演變成天窗和煙囪等形式,而牖也 發展成檐下的通風窗和橫窗。隨著古代建筑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風和采光的面積逐漸擴大,墻上的通風口也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當門的一側或兩側出現 了較大的采光通風口,這時真正意義上的窗也就出現了。到后來,窗與牖已沒有了太大的分別,以至漸漸通用了,在現存的許多古文獻中"窗"與"牖"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