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由聯合國 193 個成員國參加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開幕,會上正式通過了《改造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系統規劃了2015年后世界可持續發展藍 圖。這是繼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完成歷史使命、應對人類和地球面對的新興挑戰和可持續問題的又一個里程碑。
新議程設定了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即重點領域。其中一項為可持續城市化,即目標11,提出要“建設具有包容性、安全、有韌性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到2030年,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適足、安全和負擔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務,并改造貧民窟。
•到2030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無障礙、負擔得起的可持續交通體系,提高道路安全性,尤其是擴大公共交通,要特別關注處境弱勢群體、婦女、兒童、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需求。
•到2030年,在所有國家促進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化,增強人類住區規劃和管理的公眾參與度、綜合性和可持續性。
•加強對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捍衛。
•在2030年前,顯著減少水災等各種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和受災人數,顯著降低其對全球GDP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尤其重點保護貧困人口及處境弱勢群體。
•到2030年,減少城市的人均負面環境影響,包括特別關注對空氣質量、市政設施及各類廢物管理。
•到2030年,普遍提供安全、包容、無障礙、綠色的公共空間,尤其是面向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公共空間。
•通過加強國家和區域的發展規劃,為城市、城郊和農村地區之間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積極聯系提供支持。
•到2020年,明顯促進更多城市及人類住區采取和實施綜合政策和規劃,以實現包容、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升抗災能力,并依據《2015-2030年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全面制定和落實綜合災害風險管理。
•通過資金和技術援助等方式,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就地取材建造可持續的抗災建筑。
。▏H合作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