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向耕作,這個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經被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態學家 Dickson Despommier 提出,運用先進的溫室栽培技術,例如水耕法與氣耕法來保證植物的 生長。對于景觀來說,縱向耕作像一個生長在摩天大樓里的農場,是一個讓景觀走進建筑的設想。
截至到2050,將近80%的世界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中心,如果我們仍然以現在的耕作方式種植我們所需的農作物,那么到2050,我們需要額外1,000,000,000公頃的土地來保證種植所需面積。然而面對居住和商業用途的市場需求型,高度發展的城 市已經沒有能力為農作來挪讓土地。
現在的城市更像一個黑盒子,所有的資源輸入然后輸出無窮無盡的垃圾,如何讓一個城市盡其最大的能力來自給自足,是每個景觀工作者和城規工作者都會思考的問題。而放眼望去一個高度發展的都市,每一棟大樓又是以什么姿態站立在這個城市中?建筑的密度早已經遠遠大于公園的密度,當一個城市的80%土地都幾乎被建筑所霸占,作為一個景觀工作者,我們不應該認為傳統的開放空間才是我們可以涉足的領地。在這場吞噬與被吞噬的戰役中,縱向耕作是幫助城市還原其生態性的潛在解決措施。
比起傳統地面耕作模式,縱向耕作有以下幾點優勢:
現在的農作物,需要消耗70%的凈水資源和20%的礦物燃料,更不用說其表皮的 殺蟲劑,農藥的濃度。而縱向耕作可以大大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化學農藥的使用量近乎為零。
比每英畝普通農場型耕作有效率10倍
較少的水分流失,循環利用生活污水
全年耕作,受惡劣天氣影響幾乎為零
提高整個城市內部的健康程度
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屬于Green-collar worker方面較多)
Dickson Desponmmier對縱向耕作的技術層面有很多深度研究,他曾設計一個30層的縱向耕作模型,經過計算,它可以生產出夠50,000人的食物,以此類推的話,如果有160個這樣的建筑,我們就可以養活整個紐約了。他在技術層面的有力突破給很多設計者帶來巨大的動力,以下是三個相關案例。
設計范例1:Urban Farm, Urban Epicenter
設計者:Jung Min Nam
主題思想:以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讓植入居住和商業用途的建筑結合生態耕作。循環利用和減少運輸是最終目標。辦公與居住輸出的生活用水將會從頂層逐層過濾和循環使用。同時考慮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風和照明,來減少能量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