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古典園林鋪裝
西方的鋪裝歷史也非常久遠,最主要的材料即為石材,鋪裝圖案大多為幾何圖形,整齊有序,均衡對稱。由此可見,西方的園林地面鋪裝如他們的整體園林藝術一樣,追求完成、和諧、鮮明的理性及規律性特征。自從公元前五世紀的羅馬時代到來以來,西方歐洲各國城市的主要鋪裝選材基本都采用石材。這些石材在經歷了多少個世紀的磨礪之后擁有了與一般材料不同的紋理和韻味,它們如一本本書籍記錄著這些城市的點點滴滴,是這些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象征。
我們可以在很多的西方古典園林中見到石材的廣泛運用。例如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又被稱為圣馬可廣場,由公爵府、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鐘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侖翼大樓、圣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鐘樓和圣馬可圖書館等建筑和威尼斯大運河圍和成一個方形的廣場,其四周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拿破侖曾形容它為“歐洲最美的客廳”,其廣場的鋪裝極具特點,板材選用不同的顏色,構成的圖案拼貼既給游客提供了廣場的方向感由不失美觀大方之感;在鋪裝的線條劃分上,其巧妙的處理使得廣場的空間尺度被無形之中縮小了,緩解了以往廣場給人的空曠感、距離感,整個環境被營造的更加宜人(圖1-4)。
圖1-5
意大利的錫耶納市坎波廣場是世界上廣場建設的杰作之一,其廣場的鋪裝選材為紅磚塊石面路,路面始建于1327年,完工于1349年。整個廣場約是一個為14000平方米的扇面廣場,由九個三角形狀的鋪裝面構成。市民們在此游玩、休息,鴿子成群在這里自由的走著,廣場的環境氣氛溫馨而浪漫(圖1-5)。
三.差異所在
通過以上對中西古典園林鋪裝案例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在園林鋪裝的角度來看,中西方的設計也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在這些例舉的古典園林鋪裝案例中,無論是鋪裝的材料還是鋪裝圖案的造型,處處都體現著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
早在幾千年以前,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戰勝了宗教思想,成為古代社會的主導思想,這種思想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園林設計的主導因素。這些思想之中的精華構成了我國古典園林建造的靈魂,他們認為,人不可被看做是與自然分離的,人應該順其自然,適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此之上可以加以適當的加工和改造。這種理論在我國古代園林中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鋪裝之中,其整個園林的意境與這種和諧密不可分,正如《園冶》一書中所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西方社會的思想則深深受到了古代希臘和羅馬思想以及基督教文化的綜合影響,一直到后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使得人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得到了無限的高揚,人類的意志成為了整個社會的最高主導,自然科學從神學思想中得到了最終的解放。人類的意志成為主宰后,西方人對于園林的建造則呈現出了一種與自然環境截然不同的意境,體現出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對自然的改造。在他們看來,就如同培根所說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西方的各個古典園林建設中呈現,這使得西方人善于利用一系列美的規律來追求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
首先,在鋪裝的材料上,無論東方西方都是因地制宜的利用材料,采用簡單而實用的材料營造出適合不同情況下的路段需求,但是西方的鋪裝材料相對單一化;中國古典園林的鋪裝材料則呈現出較多樣的特征,相對多樣化。其次,在鋪裝的圖案上,西方表現出的是鮮明的集中式圖案、講究序列性的特征,帶有規律性的造型是這些鋪裝的鮮明特點,其造型的題材則多為幾何圖形;中國園林鋪裝的圖案則靈活多樣,融入了很多人文思想,尤其是我國南方園林中體現的更為明顯而具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