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都尚無濕地公園的概念。2015年,成都有了31個濕地公園,其中2個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未來,待“六湖八濕地”全面建成后,成都水系面積比將由7%提升到21%。
沿著繞城高速環城一圈,除了層疊的樓宇,“六湖八濕地”28平方公里水系,加上105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如同一條環中心城區85公里長的綠色生態屏障。 “錦江近百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的景致,時隔千年后,將在成都重現。
揭秘——“最難啃的一塊骨頭”錦城湖 開啟環城生態圈
2012年初,成都市啟動“六湖八濕地”環城生態區的規劃建設,依托府河、清水河、江安河等水系,規劃建設了錦城湖、江安湖等6個湖泊,并在其周圍布局青 龍湖濕地、清水河濕地等8個生態濕地,打造“八十公里環城綠廊”。在規劃中,地處城市中軸線上的錦城湖,成為了環城生態圈建設的開山之作。
同年6月,錦城湖涉水工程設計項目組成立,由時任市政規劃園林所副所長的游屹任主管所長,組員包括工藝、水工等領域的十余名工程師。“六湖八濕地”中,錦城湖本底條件最差,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其他五湖八濕地上風上水,都有活水水源,水質較好。
由于錦城湖地處中心城區的6點鐘方向,屬于活水的下水方向,而2號湖選址地又恰好處于欄桿堰的流經處。“錦城湖成功的關鍵在于湖水水質是否良好,欄桿堰地勢低且水質較差,肖家河地勢高但水質不穩定,河、湖關系若處理不好,將影響到錦城湖的水質。”游屹說。
意義——“六湖八濕地” 將使水系面積比提升到21%
河湖一體還是河湖分離,項目組經過無數次的實地考察,并參考國內外典型案例,連續一個月每晚加班至凌晨2時,拿出了三套設計方案。第一種,讓河道直接從湖 里過。第二種,在湖底修條“走廊”,讓河水流經“走廊”但不與湖水發生直接接觸。第三種,將欄桿堰改道,繞開錦城湖,河湖分離。
經比較,錦城湖的布局適用“河湖分離”原則,欄桿堰、肖家河水體與湖泊之間不發生直接關系,僅作為引水水源或退水出路。
近兩年,錦城湖晉升為成都人的夜跑勝地;相當于6個成都植物園大小的白鷺灣,是我市最大的水生動植物自然課堂;興隆湖吸引了3500只以上的雁鴨類水鳥, 成為成都平原最大水鳥越冬地。待圍繞繞城高速85公里長、總面積133平方公里、生態湖泊水系規模達28平方公里的“六湖八濕地”全部建成后,成都市的湖 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將由7%提升到21%。
數據——從無到有 二繞以內有了31個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不僅給市民提供了親水賞景的休閑去處,同時如城市之肺一般,讓城市自如呼吸、永續發展。
據了解,濕地與海洋、森林并稱為三大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補充地下水、穩定微氣候等功能。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濕地公 園,倫敦濕地中心距離白金漢宮僅有25分鐘車程。濕地吸引了大量野生鳥類棲息,而大面積的水域和植被,使之可以有力調節倫敦地區小環境氣候和空氣質量。
“2010年,我市還沒有濕地公園的概念,許多公園雖具備濕地條件,但一直沒有提出來,比如浣花溪公園。”成都市濕地保護中心主任谷陽說。近年來,隨著 “濕地公園”概念的提出,成都濕地公園從無到有。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第二繞城范圍內目前共有31個濕地公園。“許多公園正在積極申報省級或國家級濕地公 園。”谷陽介紹,作為天府之國,成都本底條件極佳。河網密度高達1.2公里/平方公里,水體總面積達42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的3.5%。主要河流 150余條,全長1500多公里。這使得濕地系統成為成都平原最主要的生態系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