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2015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年會在重慶市開縣舉行。來自長江流域的12個省市共議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從大會上獲悉,隨著我國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未來濕地保護或將列入地方政績考核,與耕地一樣實行“占一補一”、“占補平衡”。
2007年,為了進一步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國家林業局與長江流域12省市及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了“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定期交流濕地保護和 可持續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目前,網絡成員數量已增加至212個,成為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的重要力量。
重慶市位于三峽庫區腹心,近年來不斷加大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探索出了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生、消落帶治理等眾多模式和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實施濕地修復重大工程,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國“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的目標。
會議指出,今后各地必須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根據生態功能和生態區位的重要性等,對濕地進行分類保護,對重要濕地,禁止擅自征占用,對一般濕地,只允許開 展利用,但不允許改變濕地性質。對國家或省級重點工程確實需要占用濕地的,需制定占用濕地補償方案,實行“占一補一”、“占補平衡”。
會議強調,各地要不斷加強濕地保護,沒有出臺濕地保護條例的省份,要早日完成立法,為濕地保護提供法律保障。探索濕地生態補償模式,將濕地保護納入經濟社 會發展評價體系,推動建立濕地保護的考核獎懲制度,并將濕地面積和濕地保護面積列為各級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確保轄區范圍內,濕地面積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