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建筑由金屬板和混凝土大梁構成的獨特結構系統支撐。材料的強度最大限度降低了垂直支撐的需要,在內部空間結構高度允許多種頂部做法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出開放的平面布局。建筑師說,在結構設計方面尤其考慮了最近地震活動的力量,這是在日本建造如此規模的建筑必須考慮的先決條件。

在整個項目中,謹慎的物力論貫穿建筑的構造和材料語言。非正交的墻壁、地板和天花板的豐富組合創造出適度的炫酷感,通過與之對應的不拘一格的家具及細節得以增強。建筑材料的應用使這種效果得以彰顯,如瞭望甲板上褶皺處使用的顆粒感的木板,以及被其下結構磨損做舊的簡約的灰色金屬鑲板等。

建筑的元素偶爾也會流露出隨機的元素,而這恰恰是由限定空間組織的單一循環方案產生的。這種循環以連續不斷的環形運作,完全拒絕任何形式的線性和方向性。游客在抵達任何目的地前都要經過橫向或縱向路徑的迂回,使其在空間中的視線永遠迂回曲折,對于空間中材料和形態貌似無序的組織,這種簡單的圖形形成了一種清晰之感,展現了建筑形成的過程。

本項目最偉大的概念或許就要數它與城市濱水區之間的密切聯系了。瞭望甲板作為完全開放的公共廣場,其面積倍增。客運中心于鄰近的Yamashita 和 Akaranega公園無縫融合,使其成為一個完全不被打擾并可任意進入的城市公園景觀。其高度經過精確計算,以使其能成為海岸的延伸,并且確保內陸部分對于濱海景觀的視線不受影響。

客運中心建成后獲得包括2004年度米拉萊斯獎的數項國際大獎,并為FOA、Zaera-Polo和Moussavi帶來了眾多贊譽。本項目也完全突破了對傳統公共設施項目的限制,開創了科技革新及城市一體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