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然博物館
項目團隊: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Perkins+ will
項目地點:上海
用地面積:地上12,029㎡
地下16,294 ㎡
建筑面積:45,086㎡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座落于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內,建筑面積45,257 平方米,展覽教育服務面積32,200 平方米,預計年接待觀眾80-120萬人次,將成為上海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公眾社會文化交流平臺。與舊館相比,展廳面積擴大了二十倍,布展能力得到了 大幅提升。

該建筑作品從自然界最純粹的幾何形態之一 -- 鸚鵡螺(nautilus)殼汲取靈感,通過總體形態和組織形式的設計來抒發這一靈感。設計以建筑外立面為媒介表達多種自然元素。其中,中部的細胞墻象征 著動植物的細胞結構;東部的綠化墻代表著地球表面的天然植被;北部的石墻暗喻著活動的地殼板塊,以及被河流侵蝕的峽谷巖壁。

Johnson在介紹博物館設計時表示:“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借鑒是設計的關鍵,將其與項目場地相結合,能使建筑彰顯人與自然間的和諧感,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藝術設計基本要素的一種抽象表達。”

這是一座與生物氣候變化相呼應的建筑,采用智能型建筑表皮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采光,同時減少日照熱量。整個的庭院水池發揮著蒸發制冷作用,還能利用地熱系 統對建筑溫度進行冷熱調節。采用綠化屋頂收集雨水,利用水池蓄積雨水和經回收處理的廢水。展館的所有節能特性都構成展品的組成部分,向訪客講述這座博物館 的自然故事。

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螺”的殼體結構,盤旋而上的綠植屋面從公園內冉冉升起,靜動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綠螺”。建筑秉承“以人為本”的設 計理念,融合“山水花園”的設計風格,采用“自然生態”的設計手法。中心景觀區的160多種植物呈島狀分布,猶如“原始森林”一般,與五個大小不一的“水 池”組成一座“山水花園”,繼承了傳統建筑文化。綠化屋面技術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功能,年節電量可達24萬千瓦。“綠螺”還采用節能圍護結構、節能空調技 術、太陽能綜合利用、高大公共空間氣流組織、自然光導光技術、雨水回收系統、生態節能集控管理平臺等七大系統,與整個建筑共同構成達到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 識星級標準的“綠色生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