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圖書館服務與管理模式的變化,使得百年來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不斷發展與變化,對中國近現代圖書館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
1. 圖書館理念與圖書館建筑文化
圖書館建筑文化涉及圖書館理念及圖書館建筑理念。圖書館建筑實體是為圖書館的使用要求而建造。圖書館建筑文化與圖書館文化本身有很大的關聯。對圖書館的職能、服務對象等方面的理解與要求在變化著,因而對圖書館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斷調整之中。20世紀初中國的圖書館建筑功能比較簡單,能收藏幾萬冊圖書、供幾十人同時閱覽。100年之后,賦予圖書館許多職能,出現了現代圖書館理念:圖書館的社會職責是積累文化、傳播知識,要承擔人類的知識信息資源供社會廣泛共享的重任;圖書館是傳播先進文化重要基地,是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發展的標志;圖書館是人與知識、讀者與館員、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場,要成為一個文化中心。正是由于這些新圖書館理念的逐步確立,圖書館建筑理念也大大拓展了。
圖書館建筑文化有著多方面的內涵,包含著人與建筑的關系,建筑形制與風格、技術與設施、環境與氛圍,及其所體現的服務精神、管理模式,它所蘊含的文化積淀。圖書館建筑文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每座圖書館建筑各有其個體特征,參與創造著、又顯示著某一時代、某一地域、某種設計理念、某種形制和風格、某類服務管理模式的共同特性。圖書館建筑文化是由以下這些方面組成的:政府部門對圖書館建筑的有關規章、圖書館建筑的規范、關于圖書館建筑的理念、在圖書館建筑中人與建筑的關系、圖書館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圖書館建筑內外的文化特色、圖書館建筑的形制與風格、建筑布局與圖書館服務模式、技術與設施的變化與影響、圖書館建筑的改造及文化氛圍再創造,等等。
2. 清末民初的圖書館建筑
20世紀初最早專門建造的圖書館當推紹興的古越藏書樓,此建筑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動工,1903年建成,1904年正式對外開放。據其創辦人徐樹蘭進呈的文件記載,占地1畝6分,建房4進,前3座為樓房分藏書籍,并設60座的“閱書所”。當時有樓圖1冊,惜已不得見。古越藏書樓址在今紹興市勝利西路,門樓尚存,此處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從古越藏書樓的形制看,它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分設藏書、閱書、閱報3個處所,向公眾開放。有書目6本供讀者查檢,其收藏除中外圖書外,還有各種圖畫包括教科圖、地圖、實業圖,以及各種學報、日報,此外還有理化學器械及動植礦物標本作為讀書之助。古越藏書樓有完備的管理制度—古越藏書樓章程,規定了開放時間及讀者登記與閱覽辦法,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及員工,且還有方便讀者的服務措施—免費供茶水,可代辦午餐。[1, 2]
清末羅振玉《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對于創設辦法有8項內容,其第1項就是“擇地建筑”:“圖書館宜建于往來方便而遠市囂,不易罹火災之處。規模宜宏大,須約用地四五十畝,預留將來推廣地步。至建筑式樣,宜調查各國成式而仿為之。其經費至少之數,約須一百萬金。分三期籌備之,每三年為一期,九年而全部告成。每三年中籌三十四萬金,度支雖奇絀,尚不至難辦也。(供建筑及購書共計之)但調查既須時日,而建筑與搜書,亦非旦暮間所克辦,則事幾之決,不可緩矣。”[3]
關于籌建京師圖書館,張之洞宣統元年(1909)記述:按圖書館之設,經劃已久……。學部奏折稱:“本年應行籌備者,有在京師開設圖書館一條,奏蒙允準,欽遵在案。自應即時修建館舍,搜求圖書,俾承學之士,得以觀覽。惟是圖書館為學術之淵藪,京師尤系天下觀聽,規模必求宏遠,搜羅必極精詳,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至建設圖書館地址,必須近水遠市,方無意外之虞。”奏折提出了勘尋修建京師圖書館打具體地點。[4, 5]
清末(1910年)關于圖書館的官方文件《學部奏擬定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折》共20條。《章程》中有數條對圖書館建筑方面作出原則規定,第4條:“圖書館地址,以遠市避囂為合宜。建筑則取樸實謹嚴,不得務為美觀。室內受光通氣,尤當考究合度,預防潮濕霉蝕之弊。”第5條:“圖書館應設藏書室、閱書室、辦事室。”第7條:“圖書館收藏圖籍,分為兩類:一為保存之類;一為觀覽之類。”第8條:“凡內府秘笈、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抄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保存圖書別藏一室。由館每月擇定時期,另備券據,以便學人展視。如有發明學術堪資考訂者,由圖書館影寫、刊印、抄錄,編入觀覽之類,供人隨意瀏覽。”第9條:“凡中國官私通行圖書、海外各國圖書,皆為觀覽之類。觀覽圖書,任人領取翻閱,惟不得污損剪裁及攜出館外。”[6]
兩江總督端方奏請光緒皇帝后,創辦江南圖書館,館址在南京龍蟠里惜陰書院舊址,建造了前后兩幢西式樓房,1910年竣工,同年11月對外開辦閱覽。[7]
浙江提學使袁嘉谷于宣統三年(1911年)上《請改杭州行宮為圖書館疏》[8],浙江巡撫增韞向朝廷《奏勘定圖書館地址折》[9],提出將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行宮內文瀾閣旁空地建浙江圖書館。是年5月孤山館舍動工興建,次年夏落成,1913年3月對外開放。這座專門設計建造的圖書館建筑位于文瀾閣西側,是一座外形為西式樓房的2層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878㎡。此樓重實用而少裝飾,進門為正廳,中設樓梯便于讀者上下,上方為玻璃天窗,四周為書庫、特別閱覽窒及辦公場所。外墻窗戶均布排百葉窗用以遮陽護書。這座經歷百年的專用圖書館建筑經過大修保持著原有格局與風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為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的館舍。[8]
3. 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
民元以后至日寇侵華之前,中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均有發展,出現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圖書館建筑。
據《北平圖書館協會會刊》1929年第2期記載:清華大學圖書館于民國元年(1912年)開始興建,1919年竣工。[9]清華學堂圖書館是一座2層圖書館建筑,采用當時流行的歐美圖書館建筑格局,⊥形平面,左右對稱,將不同的使用要求分開布置,主層在2樓,閱覽室在前部,位于主層兩側。借書處住于2層正中介于閱覽室與書庫之間。底層是小房間,作為研究室及行政辦公用房、采編部門,自成一區,與讀者活動區互不干擾。書庫在后部。采用鑄鐵書架和3層堆架式結構,層間甲板用玻璃地板,以改善書架下部的光線。[10]清華圖書館按當時圖書館管理的要求將藏、借、閱、管各部分明確分開,對后來許多年中國圖書館建筑的總體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清華圖書館于30年代接建了一部分,1991年再次進行了擴建,與老館舍相銜接,外形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
1922年建成的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是仿西方圖書館格局建造的,平面也是⊥形,閱覽在前書庫在后,借書處在中間,主層設在2層,底層為辦公業務用房。建筑為2層,其外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樣式,門廊有4根愛奧尼克式立柱。此館于1933年擴建,后部接建了書庫,而接建部分與前面的閱覽室、原書庫之間形成了2個天井。[11]此種格局有利于通風采光,后被許多圖書館所采用。
在北京海淀的燕京大學圖書館于1926年落成開放, 建筑面積6480㎡,可容藏書30萬冊,設閱覽座位260個。[12]解放后北京大學遷到海淀原燕京大學校址,這座仿古式建筑在許多年里作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總館而被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建造得最晚、規模最大的私人藏書樓建筑—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鎮的嘉業堂藏書樓。滬上富商藏書家劉承干于1920年在故鄉購地斥金20萬構筑藏書樓,1924年落成。嘉業堂藏書樓是一處占地20畝的江南園林,亭臺橋廊,假山石島,花木扶疏,樓居園中,園內有池,園外有河,圍繞書樓和花園的河道長達456m。書樓正門朝南面對花園,是一座2層回字形回廊式建筑,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936㎡,分前后兩進,每進面寬7間,左右廂房告6間,共52間,中間為300㎡的大天井。劉承干搜羅圖籍歷20年,全盛時期達1.3萬部18萬冊60萬卷,嘉業堂除藏書外并重刊印,故書樓東側有平房4進面積777㎡,用以雕版、印書和貯藏書版,及書樓編校人員工作用房和刻工起居室。藏書樓對防火、防潮、防蟲、通風等都有縝密的考慮與周到的設計,加以精心構筑。而樓內各齋室樓堂的楹聯書畫,皆出于名家之手,畫屏裝飾均極考究,書櫥書箱書架及桌椅幾凳用上好木材精工細作。整座藏書樓堪稱佳構,頗具文化魅力。劉承干在解放后將嘉業堂藏書樓捐給政府,撥歸浙江圖書館管理,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3]
百年中國圖書館建筑文化簡述
作者:李明華 來源:網絡

圖書館理論分析

資訊推薦
專題推薦
觀點推薦
機構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