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韓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聯合聲明》,聲明將2015年和2016年分別確定為“中國旅游年”和“韓國旅游年”,這是中韓兩國間首次互辦旅游年。近年來,旅游以及雙邊國家旅游年在提升兩國雙邊合作和民間交流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國家級“促銷”平臺
在2012年、2013年,中國與俄羅斯首次互辦了旅游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了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的開幕式并致辭,規格非常高。
通過互辦旅游年以及媒體的傳播,俄羅斯的伏爾加河、烏拉爾山、貝加爾湖、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索契等名字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熟悉;同樣的,中國的萬里長城、兵馬俑、少林寺、中華書畫、京劇、中醫等也給更多的俄羅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無怪乎有旅游專家指出,兩國間互辦旅游年對旅游發展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堪稱國家級的“促銷”,對于兩國的旅游形象、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都非常有利。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韓兩國互辦旅游年,將吸引兩國旅游、文化、航空、交通、航洋、外交、邊境管理等多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有利于改善彼此國家的接待環境。“可以預見,隨著中韓旅游年的臨近,雙方除了簽證政策進一步放寬,還會互增中韓文字標識、中韓語導游等相應服務,惠及兩國更多民眾。”
增強民眾認同感
戴斌指出,舉辦旅游年,將把雙邊旅游合作提高到更高的高度,通過游客間往來,增加認同感。“在中俄旅游年舉辦以前,中俄間多是高層往來,而較少普通大眾的往來。”戴斌說,盡管中俄之間地理位置很近,但雙方旅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并不理想。“兩國關系‘高大上’,但是少那么點‘小確幸’,老百姓的認同感較低。”
戴斌曾采訪過意大利當地民眾,許多人腦海中中國人的形象還是穿藍布衣、騎自行車、貧窮落后,而事實顯然并非如此。戴斌說,“國家間的關系不僅應當重視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等,民眾間的彼此了解也很重要。否則,國家間的政策、雙邊關系很難滲透到民間,讓老百姓切身感受,甚至有可能在兩國關系上產生民間的誤讀。”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2013年中韓人員往來超過822.2萬人次,韓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院長樸光武在多次到訪中國之后感慨說:“原來中國是這樣的,過去我們對中國既了解又不了解。”日益頻繁的民間往來,加深了彼此民眾對當代生活方式的理解。
戰略合作新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指出,旅游發展的意義絕不僅在于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從中國旅游發展的過程來看,旅游尤其是國際旅游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國家關系的改善。
張廣瑞說,從中國旅游發展的過程來看,當國家關系處于困難的情況下,旅游可以作為打破僵局的途徑,以民間促政府,實現關系改善的突破,常被稱作“人民外交”或是國家關系的“潤滑劑”;而當兩國關系處于正常、良好的情況下,旅游可以拓寬交流渠道,深化相互了解,強化合作,以政府促社會,鞏固和提升全面發展,可以用“增效劑”或“膨大劑”來形容。
2013年,中俄兩國元首在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都突出強調了旅游在促進兩國戰略合作中的作用。普京提出,中國旅游年的舉辦會增進相互了解,加強中俄特殊的戰略關系。習近平說,“希望雙方以舉辦旅游年為契機,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戰略合作的新亮點”。
如今,中韓關系正處在大發展的新起點上。相信,半年以后到來的中國旅游年將會為兩國關系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