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到近期相關利好政策紅頭文件陸續出臺,房地產行業迎來新一輪創新的機遇與挑戰。
從萬達開創文化旅游地產新模式,打造長白山國際度假區、武漢中央文化區漢秀、萬達電影樂園,到華僑城、中海、萬科、藍光、融僑等地產開發商跨界文化營銷,文化旅游地產儼然成為地產的升級、轉型,區別于商業地產、產業地產、住宅市場外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住宅地產領域的“家族地產”模式,商業地產領域的“HAPPYING MALL”模式,工業地產領域的“經濟生長”理論,園區地產領域的“文化軸心”理念……有觀點認為,各種形態都是文化地產理念的延伸。
文化地產,雖然載體是地產,但文化才是價值核心。文化地產是通過對地脈的挖掘、文脈的研究、人脈的剖析,將居住者的行為方式、經濟活動與居住理念充分結合,從而去創造出屬于特定地段的特定建筑,以及特定建筑所適合的特定人群。
文化能使冷冰冰的建筑擁有靈魂,具有了價值傾向、生活方式倡導、個性特征,成為一個具備“思想”的房子。地產,除了我們能看見的一切—鋼筋、水泥、高度、體量、造型、顏色等物質的東西外,還充滿著符號、表情、印象、感覺等精神內涵。地產遇見文化,我們買的就不僅僅是一處住所,而是一種對生活品位和格調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