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歷程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磯的海耶基金會宣布了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的得主,出生于巴格達的英籍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獲此殊榮。此次蟾宮折桂讓她創下了兩個之最:該獎項創立25年以來的第一位獲得大獎的女性,而且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
解構主義
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構主義大師。哈迪德本人也不認為她是一位解構主義建筑師。她與解構大師屈米、埃森曼是有區別的。雖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達,而哈迪德則是受到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的影響。屈米及埃森曼解構主義的共性是在于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批判,對現代主義建筑和傳統建筑二元對立的瓦解。屈米重構了一種非二元對立的理論,埃森曼重構了一種后功能主義。他們在重構的同時,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對象的對立面。而哈迪德則是通過對傳統觀念的批判,進而對建筑的本質進行重新定義,從而發展適合新時代的建筑,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實現的本質目的。
多方位
多方位出擊的哈迪德走著理論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并重的路子,她的實踐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從哈迪德的多項設計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她與眾不同的伊斯蘭文化背景顯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國式傳統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性格之中還有著強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許多設計手法和觀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統中的剛勁精神熱烈地鼓舞著勇往直前。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筑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傳統”為目標的哈迪德,一直在實踐著讓“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會有超出現實思維模式的、突破式的新穎作品。
社會評價
普里茨克獎評委會主席羅特赫斯柴爾德勛爵評論說:“同時,如同她的理論和學術工作一樣,作為實踐建筑師的扎哈·哈蒂德對現代主義的追求是堅定執著的。她總是富有創造力,摒棄現存的類型學和高技術,并改變了建筑物的幾何結構。
評委會評委、維特拉(Vitra)公司董事會主席羅爾夫·費赫爾鮑姆(Rolf Fehlbaum)稱:“在構造建筑實體之外,扎哈·哈蒂德已從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間清晰度的建筑結構體系。既然復雜建筑物正在出現,那么她的創新力量就會充分展示。”
評委和建筑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胡斯塔布雷談到這次評選結果時說:“扎哈·哈蒂德是當代建筑藝術領域中最有天賦的從業者之一。從她的最早的繪畫和模型到當前處于進展中的建筑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終含有原創的和強烈的個性視覺,這種視覺已經改變了我們觀察和體驗空間的方法。哈蒂德的碎片幾何結構和液體流動性比創造一個抽象且動態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這是一種探索和表達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
代表作品: